立即下载
【寻觅老行当】钟表匠的喜和忧
2014-07-25 10:01:56 字号:
 
编者按
一门手艺见证了一个行业的兴衰,一生坚守积淀了时光的似水流年。岁月流转,光阴逝去,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成为了我们记忆深处最难割舍的温暖。本网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寻觅老行当”,带您一起找寻繁华闹市中这些温存的记忆。


钟表匠赵建平在专心修表


“隐藏”在县老防疫站的钟表店


        本网讯(记者 谢华 通讯员 黄俊)曾几何时,钟表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修钟表这一民间老手艺从辉煌历经到衰落,已慢慢从我们的生活里淡出。

        或许是对传统技艺的眷恋,或许是对古老行业的不舍,溆浦县城仍有少数钟表匠在坚守着这份老行当。7月22日,记者探寻溆浦县城,在县防疫站内(老佳惠超市旁)找到了一家钟表修理店。
女承父业学修表

        小店不大,面积10平方米不到。令人意外的是,今年50岁的女店主赵建平竟然就是我们要找的老修表匠。

        赵建平是女承父业。1986年,22岁的赵建平开始向父亲学修钟表手艺。她的父亲是个老修表匠,在1956年创立了县城第一家钟表刻字社,距今已经有58年之久。

        “父亲认为不管哪朝哪代,大家都要看时间、用钟表,所以修钟表是一门能赚钱却永远不会没饭吃的行当。”在赵建平看来,当初因为觉得父亲的看法是对的,所以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继承了父业。

        父亲过世后,赵建平便独自扛起了这份事业。交谈中,她随手从抽屉拿出了一个被她称为“开表座”的小东西。“这是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的,他用完后就传给了我,现在大概有四五十年历史了。”赵建平笑言,“开表座”见证了她流逝的青春。

 

82岁的老顾客聂老在赵建平店内修手表

 
买卖事小责任大
 
        手机的出现并普及,逐渐褪去了钟表过去“垄断”的辉煌。修理钟表的生意也日益惨淡。

        即便如此,赵建平却从未想过离开这行。眼看着这个行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赵建平更加重视每一名前来修钟表的客人。

        “平时顾客都说,这个表坏掉了可惜,他们都希望修表这个行业能够传承下去。”工作中,赵建平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广大市民的需求。“做一单买卖是小事,但修表人必须要有责任心,对得住顾客的信任,才不会让他们白走一趟。”

 

展销的钟表

        热情的服务,娴熟的技艺,让赵建平勉强维持着生意。但时间久了,钟表店生意每况愈下,为了弥补修表“谋生计”的不足,赵建平根据市场不断丰富了自己的经营方式,现在她的小店还能捎带销售钟表以及帮人鉴别手表真伪的活。
 
市场需求有“反弹”
 
        28年的时间里,赵建平见证了修钟表行业的繁荣、衰落与复苏。

        赵建平告诉记者,近几年的生意比起修钟表行业最萧条时,还是有所好转。现在手表成了一种装饰品,特别是很多人喜欢戴高档手表,这让曾经没落的修表行业又逐渐有了新的生机。

        分秒之间看技术。“只要掌握了技术,老表、名表照修不误。”赵建平介绍,印象中她每年都会接到一两单修“劳力士”的活,这些名表价值10多万元一个,她每次都能把问题解决到位。一些拿着老上海牌手表的顾客上门来,赵建平也通过自己的技术让他们满意而归。

        在记者采访的时间里,赵建平就大约接了三四单生意。“现在经常碰到的问题,多数是手表进水或受震动了。”凭着开表器、榔头、镊子、测电池仪器等几件简单的小工具,赵建平一般只需花几分钟就能把钟表修好。“当然也有的手表一天内都搞不定。”赵建平感言,因为交流的同行少,有时候也会碰到技术难题,她也挺无奈。

        这几年,随着修钟表市场需求的“反弹”,赵建平又看到了更多希望。但对于修钟表这一老行当来说,手艺的传承也是钟表匠们最为担心的。赵建平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钟表匠都是一些老手艺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如今,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将修钟表这个手艺活好好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

1.【寻觅老行当】闹市尚存“补锅声”
http://www.xupu.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3&id=19764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谢华 黄俊]
        [编辑:谢华]

 

 
 

来源:红网溆浦站

作者:谢华 黄俊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