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
2007-06-27 08:01:00 字号:

 

    溆浦,历史悠久。在洑水湾乡枫香村发现的岔尾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期遗址,距今6500 -7000年。在桥江独石村发现的龙家山遗址则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距今约4500-5000年。还有商周时期的大江口镇大江坪村的桥西遗址、商代的桔花园遗址、战国的梁家坡遗址、西汉时期武陵郡义陵城遗址等等。古称“蛮夷”,唐虞时把王畿的外围地按近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等“五服”,溆浦为要服,商周时直属楚国,战国时属楚黔中郡,其郡治就在溆浦的梁家坡,秦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义陵县,属武陵郡,其郡治就在溆浦的龙堆垅下。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汉义陵县境从辰溪析出,置溆浦县。
   

    溆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全县总面积3440.04平方公里,江河和溪谷冲积平原就有175.7平方公里,位于县城附近的马田坪、新坪、桥江、水东、仲夏组成的溆浦盆地,面积达101.52平方公里,是五溪流域最大的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质优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适中。平均日照1450小时以上,平均气温16.9度,年降水在1600毫米左右。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居家旅游也是一个好去处。
   

    溆浦,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早在唐虞时代,溆浦的先人就开始种植水稻、小米,养殖猪、牛、羊,就学会了栽培柑橘,朱红桔就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是粮食主产区之一。名、优、特产以茶油、辣椒、鸡蛋枣、朱红桔、溆浦鹅、杨梅、红心猕猴桃等等名闻天下。素有“湘西乌克兰”之称。矿产资源以硅砂、花岗石、石灰石、煤、铀、铁、锰、金、钨等储量最多。
  

    溆浦,民风淳厚,民性英勇。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两次令大将白起攻克黔中郡,武陵人两次从秦人手中收复。这个黔中郡就是楚国的黔中郡,这个武陵人就是以溆浦人为主的武陵郡人。

 

 

    屈原,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生于战国楚宣王三十年(前340),与楚王同族,传为楚武王子屈瑕之后。博闻强记,熟知治乱兴衰,长于辞令。楚怀王时任三闾大夫、左徒,草拟诰令,欲行新政,主张联齐抗秦,遭上官大夫等谗毁,旋被放逐。顷襄王即位,信用令尹子兰,楚国政治日趋腐败,屈原再遭谴谪,屈原益深悲愤,流放江南,于是遍历洞庭湖滨。

    公元前 293年,秦将白起攻下伊阙,大破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俘魏将公孙喜。在楚国日趋衰落,秦国日益强大的时候,他苦苦思索,到哪里去寻求救国之路呢?这时,他不由得想起了黔中郡,想起了武陵人。于是,自长沙向沅水流域继续南行,过洞庭,溯沅水而上。至公元前 291年,白起攻韩取宛(今河南南阳)。司马错攻魏,取轵(今河南济源东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宛先属楚,后属韩,与邓均为冶铁业中心。战国时楚、韩均以铁兵器锋利著称。)这时,屈原已到达溆浦,在大江口住了下来,望着这个不到60米宽的溆水入沅处,他在《涉江》这一千古绝唱中说“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他所说的这个“浦”其实是指“小河入大河处”,这个“溆浦”其实就是说的是大江口的犁头咀。面对这么一个十分狭窄的入口,想着秦国已经迅速威胁到了楚国的都城——郢,屈原也感到自己“迷不知吾所如”了。也就是说,“我已感到迷糊,不知道来黔中郡想要达到的如意目的能不能达到了”。

    公元前 290年,东周君朝秦。屈原就已感到自己的如意打算是没有办法实现了。于是继续前行,他来到了溆水十里峡谷。在这“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 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的地方,“幽独处乎山中”,结庐而居,梳理思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穷苦而终穷”。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随从和仆人,向当地的农民学习种植技术,自给自足。


    离这里四五里,有一个叫丝茅的地方,碧水蓝天,烟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纵横,香草遍地,丝茅葳蕤。每每登高望远,只见四处奇峰突起,云雾缭绕;天蓝水碧,异花竞艳;五佛静修,破岩悬江。听到山歌唱和,见到奇花异草,他便向当地的农民学习,当知道当地人叫丝茅(mao)为丝茅(men)时,他就把这个丝茅改着思蒙了。当他知道“乱”在这里就有“玩、随便”的意思,当着“随便”理解时还有谦虚的意思,他也就在自己的诗作里用上了这个“乱”字。这一年,他写好了《涉江》之后,就“乱曰”“怀信   ,忽乎吾将行兮”。这是什么样意思呢?就是说,“我虽然失意、彷徨,但我怀着坚定的信念,因此,我要加紧行动起来,整理好我的思想,把它写出来,要让后人知道我的苦苦追求”。

    于是,他就在这个十里峡谷边上的茅屋里,将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彻底的回顾和总结,写下了要离开忧愁忧思的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诗——《离骚》,这个原本没人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叫着离骚湾,后人为了纪念屈原,也就把这十里峡谷叫做了“屈子峡”。

    公元前 288年,屈原来到了当时黔中郡郡治所在地——梁家坡,望着十里平川,一片桔园,就想起了楚国都城郢的那些橘,原来这东西在南方能结出这么味美的桔子。他由此悟出了“任何东西都有他自己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就会失去他的美好品德”的道理。于是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像苏秦、张仪那样,离开自己的祖国到秦国去。于是就写下了《桔颂》,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优秀品德作了一个生动的描述。

    屈原,他并没有住进黔中郡,而是在离郡治两里以外的茅坪住了下来。白天,到处收集民风民俗,晚上就梳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的《九歌》就有许多是来自于溆浦民歌、祭祀以及婚嫁丧娶的祭神唱词的。他还经常在山上、溪边与农民一起对唱山歌,给人民传授都城的文化,赢得了溆浦人民的真情爱戴。

   
    公元前278年,屈原听到郢都被秦攻破,顷襄王出逃陈城,极为悲痛,写《怀沙》一篇,于五月初五日投汩罗江殉国。溆浦人是五月十五日才听到屈原投江自沉以殉国的消息的,于是,便划着船将食物丢入河中,好让鱼儿吃饱了,不要再去啃咬屈原。这就是溆浦人在五月十五划龙舟、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来历。溆浦人还在他曾经住过的茅坪修了一座招屈亭,以纪念屈原。这座招屈亭,几经修葺,一直保留到了民国初年。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忧国忧民、为国分忧的思想在溆浦人身上已经是生了根、发了芽、结了果的。1759年出生于溆浦桥江的严如煜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政治家。字乐园。曾就读岳麓书院。留心经世之学,精研天文、地理、兵法。湘黔边苗民大起义时,做为湖南巡抚姜晟幕僚,撰写《苗防备览》,说明苗疆地理形势,苗俗风习,提出对策,为平定苗民起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为他提出的平定方案就是给足政策,发展经济,抚剿并用。嘉庆五年(1800)应试孝廉方正科,上的《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得到清廷赞赏,被评为第一,授洵阳知县,迁定远厅、潼关厅同知,升汉中知府,陕安兵备道。在任筑堡设屯,团练兵勇,编置保甲。同时兴劝农事,推行区田法,教民纺织,创办社仓、义学。道光元年(1821),奉命勘察川、陕、楚三省边防,提出增设城口、白河、太平等5厅,添兵关津要隘等建议。升贵州按察使,后调陕西,死后,赠布政使。纂《洋务辑要》、《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指陈形势,规划兵旅,了如指掌。《汉中府志》、《乐园文钞诗钞》等著述传世。《清史?列传一百四十七》说:“如煜自为县令至臬司,皆出特擢。在汉中十馀年不调,得成其镇抚南山之功。宣宗每论疆吏才,必首及之。”在《清史?列传》中有传的还有严如煜的儿子严正基、戴尚文、 郑国鸿。郑国鸿1777出生于溆浦县大江口镇岩坪村,现存有其墓、碑及墓祠。字雪堂,回族。父朝柱,官至贵州上江协副将。国鸿年少时聪颖好学,就读于名师严如煜,探求经世之学。1795年,伯父郑庭松(镇竿镇千总)因镇压苗民起义身亡,即以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1840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9月,英国公使璞鼎查率领兵舰29艘、侵略军20000余人,侵犯定海。当时定海守军不过5000人,敌我力量悬殊,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三总兵在联名要求增援无望的情况下,协力负重,同心抗敌,与定海共存亡。血战一月有余,到10月1日,英军分三路同时攻土城、竹山门和晓峰岭,三总兵率领守军殊死抵抗,重挫敌军。终因兵微将寡,弹尽援绝,敌军步步进逼,自己身负重伤,战败已成定局。郑国鸿乃将印信交给军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自己壮烈殉国。随征将士也全部壮烈牲。清廷为表彰郑国鸿奋勇杀敌,效命疆场,照提督例恤,与葛云飞、王锡朋并入祀昭忠祠。
   

    当然,溆浦山川之灵气、人文之精化,让屈原从一个爱国、忧国、忧民的朝庭命官、王族后裔成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屈原之精神之思想也启迪了溆浦后人甚至到过溆浦的人。河南南阳一带流传的“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邓公,重生父母”的歌谣,说的就是明万历进士、南阳知府溆浦人邓少谷的事。至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中央局执行委员向警予、《辞海》之父舒新城、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向仲华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就连路过溆浦的人不管处于什么困境之中,也能一展愁颜。公元748年,唐代大诗人王昌龄从长安贬到龙标做龙标尉,在大江口与皇甫五(一个同时被贬到溆浦的京官)分别时也说“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召应,天泽俱从此路还”。
   

    溆浦,成就了屈原,溆浦人承继了屈原,屈原也一定会成就溆浦。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张昌竹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