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弟弟,我会用一生来守护你
2009-05-20 16:56:00 字号:


张达风与他瘫痪在床的弟弟

 

(文/摄  向岳平)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那颗十分平常的爱心,不离不弃,照顾瘫痪在床的弟弟30年,把一个手足情深的故事,淋漓尽致地演绎了30个春夏秋冬。如今他正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用自己的汗水和坚韧,继续他那感天动地的故事。

我被眼前的情景感动着

    2009年5月15日,笔者再一次走进这个家庭,简陋、阴暗、潮湿的房子,高高矮矮分为三间:一间是我们的主人公张达风的卧室兼客厅和餐厅,一台17寸的小电视里,正在播放着动画片。一个小女孩跪在潮湿的地板上,就着小板凳在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房子里很黑,他没有开灯。旁边的屋子里传来几声咳嗽,女孩跑过去,推开一扇木条钉的简易房门,问:叔叔,要喝水吗?说完就递过去一个塑料杯,这个被小女孩称作叔叔的人,躺在床上,手指、脚趾的关节严重变形,双目失明,他叫张达雨,就是张达风照顾30年的瘫痪弟弟。小女孩就是张达风的女儿小丽蓉。旁边有间杂乱的偏房,是这一家的厨房,一个女人在里面忙出忙进,同样没有开灯,同样阴暗潮湿。

    张达风到5里外的地方,做建筑小工去了。他妻子宋月桂告诉笔者:张达风,50岁的人了,因劳累过度,患有比较严重的骨质增生,白天去做点事还觉得好受一点,晚上回来,基本上是整夜呻吟。生活的重担,把这个一家之主,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天60元工资,清早吃完早饭去,一直干到下午6点多才收工,全是重活,挑砖上三楼,上上下下,一天要重复200多次。尽管这样累,不管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早上起来、晚上回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照顾弟弟张达雨。


贫病交加的童年记忆

    张达风,1959年11月出生在溆浦县思蒙乡中心村3组,在他的记忆中,家庭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相互帮衬、共度时艰的集体。从小起,他就肩负起照料家人的重担,父亲由于患风湿病而先天残疾,生活只能勉强自理;母亲患严重哮喘病,还伴有心脏病、肺气肿、高血压等。每年春秋两季,老人都要犯上好几次;下面还有年幼的弟弟。大约五六岁,张达风就要踩在小板凳上做饭、炒菜、为母亲熬药。

    为了照顾家人,张达风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美丽的故事,也没有小人书和糖果。他过早地成熟起来了,他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起这座家的大山。

    为了照顾家人,他一直到十岁才走进学校的大门。在学校里,他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特别是雷锋的故事,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照顾家人的决心。清早起来,他烧好热水,端到父母跟前,再去做早饭,还要喂猪。放学回来,要么与同伴们打柴火,要么就去自留地里种菜。有年冬天,队里的红薯分到各户,每天天不亮,他煮好早饭,再到离家四里路的地方,挖一担红薯回来,伺服了大人,然后去读书。放学回家后,他叫弟弟煮晚饭,自己又跑到地里去挖红薯,一下午要挖两担,饿了就削一个红薯充饥。等第二担到家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了。

    1977年,张达风已经长成了一个小伙子,初中毕业后,他毅然放弃继续上高中的机会,回家务农,他知道,父母年龄大了,病情加剧,急需要有人照料,还需要有钱治病。根据他的家庭境况,上高中只是他永远的梦想了。这个家太需要一个能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来支撑了。老师到家里来动员他去读书,他告诉老师:我很想读书,但是我别无选择。他让弟弟继续读书,自己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努力改变贫困的家庭面貌。


卖炭赚钱为弟弟治病

    想不到,命运给张达风刚有转机的家庭,降临了一场更大灾难。这场灾难的降临,从而彻底改变了一对兄弟的命运,同时也上演了一幕幕感动人心的亲情剧。

    1978年春,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张达雨,一天早上起来,说自己的双脚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走不动了。大家原以为是弟弟先天到山上打柴,在哪里摔伤了。一连几天过去,不见好转,不得不去看看医生。医生看后,摇摇头说:“这个病很难治,弄不好要瘫痪。这种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我们俗称‘鼓槌风’。”听了医生的话,全家人都懵了。

    从此,刚刚走出生活低谷的家庭又一次跌进更深的泥潭。张达风对弟弟说:“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治好你的病。万一治不好了,我也要伺候你一辈子。”为了治病,弟弟休学了,和哥哥一道走上了漫长的求医治病之路。但事与愿违,跑遍了省内所有开设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科目的医院,结果总是像一把把重锤,敲打着这个贫病交加的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的心。

     尽管所有的医生都给张达雨下了同样的判决书,张达风还是不甘心,难道一个花季少年的生活就要与病床相伴了吗?倔强的哥哥就是要碰碰运气,看看世上到底有没有幸运这两个字眼。1979年冬天,他把家里准备过年的猪卖掉,变卖所有值钱东西,还四处筹借650元钱,一共筹得1100元,把弟弟送进县中医院进行治疗。一个月过去了,弟弟的病没有治好,那1100元钱已经所剩无几了。家里没有能再卖的东西了,亲戚、朋友、邻居的钱也借得差不多了,张达风满头雾水。就在那个漫长的冬天,就在他不知怎样为弟弟治病的时候,他听说离家20公里外的辰溪县阳福坪有木炭,运到县城,每百斤可以赚6元钱。他每天就清早出发,走20公里山路,到阳福坪担炭,挑到家里,早饭中饭一起吃。吃完后,再挑到离家15公里的县城,卖了钱,送到医院给弟弟,当时弟弟自己勉强还能动,加上病友、护士帮帮忙,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

    这年大年三十,天空飘着雪花,山上到处白茫茫,清早他又出发了,搞了一担炭。也许是饥饿,也许是雪花蒙了眼,他迷路了,就一个人挑一担炭这里走走,路不对,那里走走,也不对路。精疲力尽的张达风,索性放下来休息一下。下午了,他听到远处不断传来各家各户过年烧年纸时放炮仗的声音了。他想起年迈多病的父母还在家里等他,他想起瘫痪的弟弟还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他的钱去下药。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我的“年”?我前世造了多少孽呀!

     他的哭声引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把身上带的一块糍粑给他吃了,并告诉他怎么走。到家里,天快黑了,他把大人招呼一下,又挑起那担炭往县城赶,还有弟弟在医院呢,不能让他一个人寂寞。大约晚上九点钟,张达风挑着炭来到医院,先把炭寄在医院大门口,上去看弟弟。一见到哥哥,兄弟两抱在一起,痛哭一场。人家过年团团圆圆,我们一家人各在东西。

    兄弟俩的故事感动了医院值班的医生,医生从食堂打来饭菜,让他们兄弟过一个特殊的新年。

     弟弟在县中医院住了两个月,仍然不见好转,医生告诉张达风,你弟弟的病再治疗,也是回天无力,况且你们家庭条件这么差,不如回家,搞点药,看能不能有一线希望。

    1980年春,弟弟出院回家。他知道自己这一回家,将意味着这种病已属不治之症,默默地流着眼泪,随哥哥背着回家去。弟弟开始还能架着拐行走几步,一年之后,就完全瘫痪在床了。弟弟很烦恼,有一次,他发现母亲买回来的毒鼠强,瞧着放在哪里,趁母亲不注意,偷吃两包,等母亲发现时,弟弟已经不省人事了。经过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医生说,这种毒鼠强,可能是假药,不然是无法抢救的。张达风搂着弟弟,伤心地说:哥哥再苦再累,也不嫌弃你;有哥哥一口饭吃,就有你半口。你不要再添乱了,好吗?弟弟痛哭着答应了。

   乌云笼罩在这个家庭的上空,父母年迈多病,先后辞世。父亲走得很突然,没有留下什么话。第二年,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由哮喘引起支气管炎并发心脏病、肺气肿、高血压,母亲临走时,最不放心的就是她的小儿子,她久久拉着张达风的手,说:你--你---莫要嫌弃--弟弟。张达风又把弟弟抱到母亲床前,母亲拉着张达雨的手,低低地说:你要--听哥哥的---话。兄弟俩手拉手,在母亲面前保证,请老人放心。

     送走了母亲,兄弟两相依为命。春夏秋冬30载,每天,张达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弟弟安排好,为弟弟翻身、洗脸、处理粪便,然后照顾弟弟吃饭。每次吃饭,他都得先把弟弟一口一口地喂饱,自己再吃,往往等到自己吃时,已是饭冷菜凉了。

    为了给弟弟治病和养家,他只得在附近找点活干,大都是累活和脏活。一天下来,就是身子骨散了架,也不会因为劳累而放弃对弟弟的照料。他每天早出晚归,冬天要灌好暖水袋放在弟弟的身边才出去,夏天从外面劳作回家,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给弟弟翻身、洗澡、清理排泄物,防止生褥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他也依然小心地呵护着弟弟。有一年冬天,由于回家晚了,弟弟把屎拉得满床都是,张达风只好把弄脏的床单拿到河里去洗。当时,河面已结冰,他用石头把冰打碎,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清洗。待床单洗干净,他的十指已冻得通红,不能合拢。

    为了打发弟弟那些寂寞的日子,张达风借来一些故事书、杂志、小说,使弟弟开心一些。慢慢的,弟弟双目失明了,不能再看书了,张达风每天回来,就把外面的一些事情讲给弟弟听。


要爱人也要弟弟

   张达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他带着一个瘫痪的弟弟,家庭条件又不好,还提出“要与我结婚,必须愿意照顾我弟弟”的苛刻条件,当地没有哪个女孩愿意嫁给他,谁愿意跟他受苦受累又受穷。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他照顾弟弟的决心,在婚姻和弟弟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1995年,经人介绍,邻近乡的一位姑娘闯进了张达风的生活,初次见面,印象还好。可后来,姑娘听说张达风还带着一位瘫痪在床的弟弟,就觉得难以接受了,认为张达风有些傻。听到这话,张达风就立即与这位姑娘断绝了交往。

   但是,世上自有钟情人,张达风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十几年的弟弟的事迹,也在当地悄悄地传开。1996年,这位37岁的坚强汉子终于得到了爱情的垂青,他与现在的妻子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女儿。妻子宋月桂是一位与张达风一样能吃苦的人,再婚前三年,前夫生病,她就没日没夜地照料,最终还是没有留住丈夫年轻的生命。两年后,当他得知张达风的一些事情后,首先是同情,再就是钦佩。经人介绍,他们走到了一起,张达风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瘫痪的弟弟,你要真心与我过日子,就要理解我照顾弟弟的这番心。

   宋月桂也说:我就是冲着你这个人的良心来的。你对弟弟那么好,也一定会对我好的。一番交谈,把个张达风感动得泪流满面。

    一个家自从有了女人,就有了灵性。张达风不用再起早贪黑地里里外外一把手。做饭、洗衣、养猪这些活自然就由妻子担当,自己虽然无法出远门,就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做事,或帮人家种地,村里的一些临时活也尽量照顾他。一年下来,也能挣上几千元,但也只能勉强维持最低的生活,他们家常常是十日半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再苦再累,张达风走进家门,看到了一张女人的笑脸和女儿可爱的身影,就好像有了一线希望,一丝寄托。

   聪明懂事的女儿,看到父母那么辛苦,也常常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天放学回家,趁天黑之前要把作业做完,问她为什么这样?他说:为了省电,大人挣钱不容易,我能节省一分钱也是好事。别的学生都是在学校食堂吃中饭,她女儿每天中午都是吃自己从家里带的饭。在家里,有空的时候,女儿就拿一本书,走到叔叔的床前,给叔叔讲故事、读诗歌。女儿在学习上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问叔叔,叔叔当年读书时就是班上的尖子,瘫痪以后,又坚持看书学习几年,对于一些小学的问题,往往解答得十分完美,叔侄俩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一家人还来不及尽情品尝天伦之乐,这个原本很不幸的家庭有增加了一层阴云,女儿的脸部患了一种叫“毛细血管扩张”的皮肤病,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治疗费要2万多元。因为家庭困难,凑不够手术费用,女儿的病一直还是拖着。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张达风的妻子也不得不出去打零工,帮人家插田、收割。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女儿跟着自己受苦,张达风痛在心里。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照顾弟弟。他说:人是要讲良心的,看到弟弟那样,不去照顾,我于心不忍,他也是个人呀。古时候有《买娘行孝》的故事,更何况我们是亲兄弟呢?我应该照顾他,我无怨无悔。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张达风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2008年,他被评为“感动溆浦十大新闻人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娟对他的事迹十分感动,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走出阴霾。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县残联捐助6000元;民政局2000元;计生局600元;思蒙乡政府向长春乡长,多次走访张达风,了解情况,并从政府有限的资金中解决1000元。村里也为张达雨申报了低保。小丽蓉所在的学校,发起了“我为身边贫困同学献爱心”活动,积极为张丽蓉筹集医药费,并且为丽蓉免费提供“六一”节日服装。张达风正在联系医院,准备在暑假里带女儿去医院治病。同时,张达风的事迹,成为街头巷尾的佳话,成为家庭和睦、孝老爱亲的典型。乡亲们不光在精神上鼓励张达风,还从生活上关心、帮助这个贫困的家庭。哪家有个什么活,需要请人帮忙,首先想到的就是照顾张达风。这一切,张达风非常感激,他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作为兄长,作为父亲,我不照顾他们,谁来照顾呢。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及家庭的关心和无私的援助。

    朴实的故事,朴实的话语,却凸现出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中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只有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编辑 雨止春虹】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向岳平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