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向袁院士赠送“稻穗花”
袁院士的到来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图为与当地群众合影

群众向袁院士赠送“今日神农”牌匾

副省长韩永文出席大会,图为在麻阳水示范基地与群众亲切交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莅临溆浦观摩指导
*全国优强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在溆举行
*韩永文、袁隆平等率全国知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出席
*溆浦示范基地向世界宣布优强势杂交水稻大面积测产新高
中国溆浦网讯(记者 周生齐 )有一种感谢无须言语,兴隆村数十名群众将心里的话写在了红纸上,挂在胸前,用景仰的目光注视着一位老人矫健的步伐;有一种感谢需要发自心底的呐喊,数千名群众用掌声、赞美声、呐喊声汇成一曲宏伟的赞歌,伴随着一位老人矫健的步伐,在金灿灿的田野上此起彼伏;有一种感动超出了呐喊的力量,震天响的鞭炮、礼炮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如潮水般的人群伴着一个老人矫健的步伐缓缓流动……
“袁院士,我们感谢你!”、“袁院士,谢谢你让农民吃饱饭!”红字标语上写的,口里喊的,心里想的,全部化作一种超越情感与心灵的感动。这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莅临我县出席全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的情形。在溆园宾馆召开的总结会议上,袁隆平院士深情的说:“农民高兴了,就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最大的欣慰。”
9月13日至14日,由省科技厅主办,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溆浦县人民政府、隆回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优强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在我县召开,副省长韩永文,中国工程院、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颜龙安,科技部陈兆波处长,省科技厅副厅长杨治平率领全国21个省的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和农业、科技部门负责人深入溆浦观摩超级稻发展情况,总结“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项目启动以来的成果和经验,推动强优势杂交水稻的快速发展。副市长谢宏有、县委书记李自成、县长梁永泉等市、县领导陪同。
溆水欢腾 喜迎“当代神农”
9月13日下午,位于横板桥乡的兴隆村沸腾了,闻知出席全国优强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将带领专家前来参观指导,龙潭辖区数千名群众自发的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袁院士的到来。
横板桥乡是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种三产四”工程在全省最早,也是时间最久的示范基地之一。从2005年起,便承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安排的强优势杂交水稻新组合示范任务,目前是全国的五个攻关示范基地之一,肩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和历史使命。2008年,该乡100亩的示范片中,已有10.6亩亩产高达906.7公斤,创超级稻推广以来亩产新高。
来自黄茅园镇白岩村的易宽生夫妇是赶了20多里路,专门来看袁隆平的。和他们一起前来的还有同村的十余个村民,大家早早地等候在兴隆村示范基地的入口。“他给老百姓带来了福气,不来感谢心里过意不去。”闲暇时间,易宽生不忘在路边的示范田里挑选了一根稻穗,细细地数起来,最后竟有360粒稻谷,心中欢喜不已,“去年种了4亩,平均亩产在1400斤以上,还是超级稻好,还是袁老师的科技好。”
下午3时许,当袁隆平、朱英国、颜龙安院士等专家的车队进入横板桥乡后,顿时鞭炮声、礼炮声齐鸣,沿路群众热烈欢迎专家团队的到来。一下车,他们更是受到了当地群众最隆重的礼遇。“袁院士你好!”、“谢谢袁院士”,数千名群众自发的站在公路旁的田坎上,向袁隆平及专家组问候致谢。袁隆平院士向人群频频挥手致意,并回以问候祝福,人群中响起如潮般的掌声。
在欢迎的人群中,年过七旬的兴隆村七组村民王身正非常醒目,他把自家的八仙桌搬到田坎上,用农村常见的大茶壶盛了一大壶查茶水。老王介绍这泡制茶水的茶叶都是他亲自爬上雪峰山脉的高山上,找寻野生苦丁茶树采来的。在袁隆平院士下车后,他提着大茶壶,费好大劲才挤进人群中,将茶水送到了袁院士手中。“农民拿不出什么来感谢你,只有这亲手熬制的苦丁茶水,给你解渴。”看着袁院士一饮而尽,王身正高兴得合不拢嘴。
像王身正这样的群众还很多。在观摩会现场,“袁隆平,我们感谢你!”“袁隆平,是你让农民吃饱饭!”的呼声此起彼伏,有些群众还将它写在红纸、标语,站立观摩团经过的在田坎上,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表达内心中最真诚的感谢。途中,当地群众还拿出了“龙潭腊肉”、“土鸡蛋”、“稻穗花”和亲手绣制的“当代神农”牌匾献给袁隆平院士。此情此景,让在场所有人员感动万分。
在横板桥乡兴隆村的百亩示范基地里,袁隆平一行在副市长谢宏友、县委书记李自成、县长梁永泉等领导的陪下,一边仔细地察看示范片内水稻的长势,一边与陪同的种植户代表细心交流。看到一株株水稻挂满沉甸甸的稻穗,谷粒颗颗饱满,袁隆平显得很高兴,对于完成亩平830公斤的第一期攻关目标信心十足。
六年磨一剑, 溆浦超级稻面积增千倍
横板桥乡兴隆村位雪峰山腹地,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远小山村。全村有863亩水田,358户,1283人,人均不足7分田。05年以前,该村村民大都种植常规稻,由于地处高山,气候恶劣,土壤贫瘠,技术落后等原因,亩产只有420公斤左右,村民不仅不敢多养牲畜来找点“闲钱”,部分村民还要到市场回购粮食才够吃。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不仅“谷满仓、有余粮”,每年还外销粮食300多吨,成了远近闻名的粮食生产大村。
这就是超级稻的魅力。2004年,当袁隆平院士率先提出“种三产四”工程,要在全省部署多过百亩示范片时,敢为人先的溆浦人敏锐的意识到这是让农业增产增收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县领导亲自带队,并以县政府名义向袁院士提出书面申请。从此远在湘西大山的溆浦便与袁隆平和他的超级稻接下了不解之缘,溆浦的粮食生产也翻开的崭新的一页。
有一组数据,它生动的再现了溆浦在推广超级稻、发展科技兴农上的阔步身姿:
2004年,桥江镇独石村首开先河,示范了P88S/0923组合面积112.8亩,当年经省、市专家组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06.5公斤;
2005年,示范区面积进一步扩大,桥江、小江、横板桥等3个不同海拔的乡镇,示范面积达到1020亩,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均超过700公斤。
2005至2006年,超级稻从示范区走向推广,全县25个乡镇推广面积1.28万亩,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过650公斤的高产水平。
2007年,科研和推广的势头更加强劲,全县建立300亩示范片4个,万亩示范片1个,推广应用达到8万亩。其中有6个乡镇7个村232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
2008年,全县100亩以上的示范片达到了16个,300亩以上示范片达到了9个,涵盖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条件的区域,推广面积达到11.2万亩。
2009年4月2日,“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六大课题之一。溆浦作为全省三个示范区的龙头,承接了5个品种6个百亩片的产量攻关任务。在此基础上,全县还推广1000亩以上的示范片11个、万亩示范片1个,推广超级稻面积达到15.6万亩,计划示范区平均亩产攻关目标达到830公斤。
从112亩到15.6万亩。短短六年时间,超级稻以千倍的增长速度在溆浦这块热土上蓬勃发展,这其中饱含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更深藏着县委、政府对于重振农业大县雄风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措施。
因为,作为农业大县,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浪潮澎湃激昂的今天,对传统农业不放任、不抛弃,既是对全县最大人口群体——农民利益的坚守,更有着超级稻推广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强势发展的底气做支撑。
县长梁永泉在随后召开的总结会议上,向全体与会人员介绍溆浦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他说,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政委和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领导班子,坚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主要领导每年参与办点示范。对于超级稻的攻关示范与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保障。2004年当初还只是4万元,到2007年达到了40万元,到今年达到了80万元。6年时间政府投入增长了20倍,而以农业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土平整等建设项目和水稻保险、示范区内免费供种等惠农政策,每年都以数百万、千万的资金向农村倾斜,向粮食生产一线倾斜。为超级稻示范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来自郴州的水稻科技专家郭女士,在参观横板桥和麻阳水的示范基地后,连连说好。她还表示,要把溆浦的经验带回家乡去推广。
851.94公斤! 第一期攻关目标在溆圆满实现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35年前,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培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解决了全世界的粮食增产难题。
如今,在中国已经告别饥饿的时候,功勋卓著的袁隆平并没有“卸甲归田”,心牵国家粮食安全,要为子孙后代解决吃饭问题的这位科学巨人,以80高龄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颜龙安等再次掀起一次水稻增产革命。
“但愿在我90岁的时候,能够实现亩产1000公斤,那我就心满意足了。”2007年,袁隆平院士、傅廷栋院士等11位科学家联名致信温家宝总理,建议国家启动强优势杂交种突破与产业化重大专项,拟用20年时间将水稻、小麦等6大作物杂交种增产30%,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正式启动的“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就是该专项6大课题之首,以建立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水稻强优势杂交种利用技术体系为目标,课题组完成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y43t、耐热基因等水稻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标记,部分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上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有利基因轮回选择库,并选育了一批增产幅度在8%以上的强优势水稻杂交种苗头组合,在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安排了近30个百亩示范片。
其中,第一期攻关目标即在2009年实现平均亩产830公斤;第二期攻关目标即在2012年实现平均亩产860公斤;第三期目标即在2015年实现亩产900公斤。
9月14日上午,省科技厅派出联合专家组对横板桥乡示范基地进行测产,结果显示亩平产量达到了851.94公斤,远远超过了第一期目标,比第二期目标仅差了8公斤。而此前在隆回县的测产也达到了840公斤,均超过了预期目标,标志着“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第一期目标顺利实现。
“水稻产量到底有没有底?”袁隆平院士在总结大会上说,根据光能专家估算,水稻最高光能利用率是5%,把这个数字打对折,按2.5%的光能利用率及长沙的辐射量来算,中稻的亩产量是1500公斤。“所以说,我们提出最后向1000公斤前进的雄心壮志那还是有科学根据的,不是乱讲的。”
“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2015年达到亩产900公斤,再向亩产1000公斤奋斗、攻关。”袁隆平院士的话音一落,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副省长韩永文作重要讲话
总结大会上,副省长韩永文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向以袁隆平为代表的项目研究组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农业高科技的不断创新。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领域具体世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特别是对超级稻研究、“种三产四”粮食丰产工程以及优强势杂交水稻研究都将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韩永文强调,溆浦、隆回两县的强优势杂交水稻长势如此良好,增产如此明显,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强优势杂交水稻将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农业和科技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水稻增产领域的关键技术,要尽快突破传统杂交优势利用遗传基础狭窄瓶颈,最大限度利用生物基因互作潜力,创造大幅度增产强优势杂交水稻新品种;要加强新品种科技示范,依靠国家重大项目,将现已成熟的强优势苗头组合通过示范、带动、辐射、推广,加快应用于粮食生产,推动强优势杂交水稻研究迈上新台阶。
会上,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组邓华凤博士介绍了“强优势水稻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的研究情况,副市长谢宏友致欢迎辞。
【摄影 邓太平 雷文录 周生齐 】
【编辑 雨止春虹】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周生齐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