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耄耋老党员和他的图书馆
2009-11-03 15:20:00 字号:

 

    本网讯(通讯员 石之光)在江口镇芦冲元村进村的三岔路口旁,有一幢净白色瓷砖面的民房,一楼的堂屋大门敞开,走在路边,屋内的景物可尽收眼底,屋子不大,十几个平米,地面纤尘不染,三面大书柜依墙而立,摆满的都是书,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子---江口镇芦冲元村定兴图书馆。这是一个村民自办的图书馆,名动四乡八里,笔者怀着敬慕的心情来到这里,只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坐在大门口,笑容可掬,他就是这间图书馆的主人,83岁的贺方定老人。

    贺老原是江口镇政府的干部,80年代退休后在家颐养天年,儿孙绕膝,媳妇孝顺,也其乐融融。贺老不太爱出门,多数时间在家读书读报看新闻,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和贺老坐在门口聊天时,我们发现,虽然已经83岁高龄,可他依然十分健谈,思路也很清晰,问起为什么要开图书馆时,他兴高采烈,娓娓道来:“我订了报纸,经常有人来我家串门看报,还时不时借走一两本书,渐渐的我就萌生了办个图书馆的想法”。
 
    本世纪初,在农村自费开办图书馆,还是闻所未闻的事,“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2001年的重阳节,镇里邀请我们老干部去座谈,我就把想法和镇领导讲了,领导当即表示支持。没过两天,政府干部专门跑到我家来找我谈这事,鼓励我,还送来了百多本书。这下我心里有底了。当晚,我就召集了家庭会议,讨论自费开办图书馆的事,儿女都同意,小儿子还主动提供了场地”这块场地也就是本篇开头提及的那间堂屋。
 
     “当时除了自己收藏的百把本书和一些报纸,什么都没有。”贺老手往屋子里头一划,“买书柜和书,花了近万元”。
 
     “儿子们帮我把书柜买来,书报摆好,然后把家里书桌和板凳都搬过来,就开张了”贺老笑眯眯的说。
 
     “这些年陆陆续续的投入,算起来有5-6万,但凡是来看书和借书的,都分文不取”。在问到开支的时候,贺老如是说,特别是“分文不取”这四个字,说得非常坚定。
 
    “家里人都很支持我”,贺老说,“平常我每天都在图书馆坐着,小儿子帮忙整理书籍,媳妇每天早晨打扫卫生,来人借书由孙女登记”。
 

    在贺老的图书馆里转了两转,发现了不少好书,有农技推广方面的,有生活常识方面的,有文学名著,有名人传记,让我惊奇的是,居然还有中学教辅和英语教材,问及原因,贺老解释道,“农村有很多人有读书的愿望,但是苦于没有条件,能上大学的少”,贺老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于是我买来教学辅导书,凡是来图书馆的年轻人,我都鼓励他们看看这些书,自学成才,这不,去年就有个人自学拿到大专文凭,现在到珠海打工去了”。
 
    “现在村民对农业技术越来越重视了,农业科技方面的书最俏,经常是借得一本都不剩了,还有人来要”。
 
    图书馆门前是个三岔路口,分别通往怀化、溆浦和黄溪口,因此,它的位置十分打眼,我们来的时候,就有几个村民在门口等车。按贺老的说法,每天都有人进来看书,多的时候能陆陆续续来十几个,粗略估算一下,一年最少能接待2000人次。
 
     图书馆办了一段时间以后,渐渐有了点名气,吸引了远近不少人来,思蒙仁里冲有个80多岁的邓必乾老人是这里的常客,“他经常来,还给我送了38本书;以前的老招牌坏了,去做新招牌的时候,招牌店老板知道我,就免费送了我一块,喏,就是这块”,他指着招牌对我们说。
 
    “开馆的时候只有2000多本书,县里每年都会赠书给我,镇里去年送来200多本书,还出资给我订了怀化日报和科技日报,加上自己买的,现在总共有4000多本书了,连省里的领导都来视察过哩”。
 
    “2004年的时候,我召集一些经常在一起读书看报的老朋友们组建了老友畅谈会,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座谈,大家坐到一起说说当前形势,谈谈农村发展,还给村里、镇里写过建议,后来每次座谈,镇里都会派驻村干部来旁听”,说起这些来,贺老如数家珍,神情自豪无比。
 
    “刚开馆的时候,也有人泼点冷水,曾有村民和我开玩笑‘哪个来看你的书哦’,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一来看书是我自己的爱好,二来村民确实有需要,拿准的事情,我就要做下去,现在看来,我是对的!”
 
    “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在农村,文化活动的重头也应该在农村,有了正常的文化活动,生活充实了,想歪门邪道的就少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聊到最后,贺老郑重的说道。
 
    贺老有三儿三女,大儿子也是国家干部,老二做柑桔生意,老三搞建材,几个孙子辈的都很好学,照理说他的晚年生活应该是相当省心和清闲的,可他偏偏“耐不住寂寞”,办起了图书馆,这一办,还真办出了名堂。
 
    近几年,老人先后患上了肠胃炎和尿毒症,身体每况愈下,“等我老的走不动了,我会把图书馆交给我的儿孙,一直开下去”。贺老最后说道。
 
    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无限的,贺老的行为看似有些微不足道,可是,正是这如初秋的阳光般不愠不火的光和热,照亮了、温暖了周围村民的精神世界。为人民服务,这句被千百万次践行的誓言,有着千百万种形式,在贺老这里,它演化成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定兴图书馆—乡村文化事业的一道靓丽风景,贺方定老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铺路石”。
 
    走的时候,不顾我们的百般推辞,老人执意要送我们上车,这一行,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老人,记住了他那洗的发白的中山装和棱角分明的军帽,还有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一抹质朴的微笑。
 
   [编辑 地瓜]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石之光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