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五年时间内接连发生2起惊动党中央、国务院的恶性治安案件的溆浦县洑水湾乡,只用了短短三年,转身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平安乡,其原由重在:
治乡之策
——从“洑水湾现象”看如何提升基层执政能力
七一前夕,溆浦县集中表彰了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洑水湾乡再次榜上有名,成为全县5个“五好”党委之一。
郡县治,天下安,乡镇做为党在基层的最后一级政权,执政能力高低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平安稳定。洑水湾乡这个昔日安全稳定工作的“老大难”乡,已经连续三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连续两年未发生刑事案件,连续两年实现“零”信访,先后被评为全国安全生产监管先进单位、全省安全生产示范乡、全市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五个好”乡镇党委,成功实现了摘帽子、进位子。日前,记者对此到洑水湾乡进行采访调查。
安民:还权于民化解二十多年的老问题
洑水湾乡辖14个村、19000余人。这里是溆浦的西大门,省道S308线、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沅江穿乡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同时毗邻湘维公司,是溆浦的重点矿区。坐拥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洑水湾乡却一直走不出治安混乱、事故频发的怪圈。
乡党委书记李翔在莲花村调研柑橘品改
莲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失控村”,基层组织瘫痪,从八十年代起,该村曾连续14年不交农业税,社会治安问题频发。起因是村里有一块110亩的集体桔园,过去因为管理权限不明,几个村民趁机抢占了桔园,全村群众意见纷纷,乡村两级多次协调未果,甚至市法院强制执行的执法车也被人掀翻。几届党委政府都不敢碰这个“钉子”,一直是乱之根源。去年,乡党委在该村通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让全村群众民主协商、自主决定,一夜之间桔园分到了家家户户,化解了长达10年的难题。
把权力交给群众,成为化解农村安全稳定问题的一剂良药。2007年以来,洑水湾乡党委、政府在各村实行周例会、月座谈、季议事制度,每个村每季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财务公开,村里的大事小事让党员、村民代表投票决定,使农村重新回到民主与法制的轨道。
“乱与穷是对双胞胎,越乱的地方则越穷。”乡党委书记李翔介绍,只有让群众走向富裕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由于地处石灰岩山区,人平耕地不到一亩,而且旱涝灾害频发,发展经济谈何容易?曾在农业强省山东挂职的乡党委书记李翔想到了科技富民的路子。该乡在莲花村进行办点,采取有奖推广的办法,每年投入2万多元,扶持村民先后对全村3100多亩桔园进行了品改,并全面推广“三挂一铺”生态防虫技术(即挂糖醋液、挂黄板、挂杀虫灯、铺反光膜),短短两年就打出了“绿色脐橙之乡”的特色品牌。去年,该村的柑桔就被一北京客商“打包”收购,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

发展带动稳定,该乡恒生菌业实现产值3000多万。
莲花村的致富之路迅速形成了辐射效应,临近的6个村相继开展生态脐橙的栽培,共同建立一个面积过万亩的绿色脐橙基地,形成了一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富民产业。新田岭、金桥等村依托恒森菌业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了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食用菌产业,产品远销福建、广州等地;依托湘维有限公司,沅水、白沙等村全面接轨工业园区发展,形成了以劳务输出和商贸物流两大支柱产业,全乡呈现出你追我赶、齐心致富的喜人局面。
治事:制度跟进实现安全生产无缝隙监管
受国际市场回暖影响,眼下各地的煤矿正在加紧生产,而走进洑水湾乡长兴煤矿却是一幅钢花四溅、机器轰鸣的技改场面。企业负责人告诉我们,该矿正在进行坑道拓宽和电机运输改造,可显著提升煤炭开采自动化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同步增长。
洑水湾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县7家煤矿占了3家。该乡还是湘维公司尼纶矿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大小矿场达14家,安全生产工作线长面广,问题突出,2007年前,每年都要发生或大或小的安生生产事故。
长兴煤矿投资600万技改
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该乡坚持用制度管事,安全生产工作延伸到哪里,制度建设就到哪里。乡长向宣绘介绍,该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领导责任追究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谁管辖、谁负责,谁出错、谁承担,从根本上杜绝了干部不作为、少作为、作为不到位和作为不见成效的问题,实现了“三盯”即盯矿(厂)、盯路(河)、盯车(船),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制度建设的完善,直接带来工作主动性的增强。乡村两级干部把矿山安全当作自己的责任田,勤耕耘、多打理,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各企业自觉落实安全措施,扭住了事故多法的势头。长兴煤矿每天召开安全生产会,每月进行安全生产大排查,还高薪聘请了6名安全员带班,多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企业年产值由300万元扩大到1200万元。
该乡还把这一经验延伸到了交通安全、学校安全、森林防火等各个方面。该乡7个村在沅江边,群众出行大多还走水路,水上安全工作难点突出。为此,该乡为每个村配备了兼职船管员,实行船舶发航签字制度,未经过安全检查一律不准放行,以往难以推行的“乘客穿着救生衣出航”规定,得到了全面落实。
管人:“跑腿干部”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以前要坐着车子、选着日子去找干部,现在每天都可以看见干部在村里走动。”青江屯村村民肖玉秀说。
让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沟通是洑水湾乡推行的“面对面问需办实事、手牵手贤策谋发展、心连心交流促和谐”工作法的一部分。乡党委书记李翔说,“干部只有心中有了群众的柴米油盐,脑中有了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乡规定驻村干部每周一到村里主持召开村例会,听取工作汇报,每月驻村走访党员、群众至少30户收集意见,帮助处理问题矛盾,并为每个干部印制了便民服务卡,送到了全乡4600户村民的手中。
“零距离”与走访慰问群众
该乡新田岭、金桥村因煤矿锈水污染问题,导致近千亩良田的灌溉和村民饮水出现困难,矛盾一触即发。乡党政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当即就制定了改渠引水方案,稳定了村民情绪。随后又跑相关部门和生产企业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修建了两座绣水沉淀池,重新修建灌溉水渠近2000米,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青江屯村22户拆迁户因用电问题而无法正常建房,村民一个电话就把联村领导“请”到了村里,第二天三相四线的临时用电线路便拉到了安置点,群众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

去年来,洑水湾乡重点工程项目特别多,溆怀高速公路途经该乡3个村,大洑潭电站移民后扶涉及该乡9个村12000余人,S308省道改造已经全面铺开,正是以优良作风“聚民心、暖民心、赢民心、顺民心”,不仅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而且实现了零纠纷、零上访。其中,该乡不到40天就完成了溆怀高速公路红线内162栋房屋、600余亩土地的征拆工作,更是成为各乡镇的典范。
干部观念改变了,治村机制理顺了,全乡人心思齐、人心思进。去年底,在省综合治理办对溆浦县各乡镇的社会治安综合民调中,洑水湾乡政府干部形象好评度位居全县第一,综合排名由往年的37位上升到全县的第2名。
[稿源: 怀化日报]
[作者:李纯 周馥卉]
[编辑:小愚]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李纯 周馥卉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