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这里放飞
---溆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笔
石之光 戴平安
雪峰北麓,溆水之滨,座落着一所现代化的职业学校------溆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年来,励精图治的溆浦职教人,将过去简陋的校园建设成为“怀化市花园式单位”、“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在招生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下,该校招生人数接年攀升;许许多多莘莘学子的梦想在这里放飞,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改革开放洪流里的“弄潮儿”……溆浦职中跨越式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和肯定,也引起了同行的关注与思考……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这所秀水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学校,探寻她破茧成蝶的嬗变历程。
“拳头”专业——电子电器专业授课情形
山区崛起职业教育领头羊
溆浦职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做出了“扩大农业中学比例”的重要指示,一个山区的农业大县率先发起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破题。1983年,溆浦县第一农业中学应运而生,成为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的摇篮。
办学之初,全校师生只有区区百余人,2个班。规模小、校园场地简陋,教学设施与现代教学不相适应。这一“先天缺陷”引起了溆浦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在贫乏的可用财力中,县财政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力助职中创特色办学模式,走市场化办学之路。学校自身积极开动脑筋克服办学困难,通过建立自己的农业园、服务站,服务农村种养,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增加学校收入,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学校每收入一分钱,总是把改善办学条件放在第一位。今年以来,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共投资120多万元,对两栋教学楼进行了全面维修,新添置办公桌椅120套,学生课桌椅300套,购置电脑100台。同时还在校园内安装了路灯,使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
正是因为这种“以办学至上、以育才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溆浦职中收获了重大发展机遇。2002年,广泛深远的社会声誉使溆浦职中成为湖南省唯一一所日本政府援助项目受援学校,无偿援助1700万元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此后又与日本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了长期,友好交流和协作。日本协力队员小野淳一先生曾在职中长期任教,主讲电气课程。
与此同时,学校先后投入7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发展,先后修建了综合楼、科教大楼、信息中心。拥有了一网络(校园网络系统),三中心(信息总控中心、机械加工中心、汽车维修技术培训中心),10大类191种先进教学实验实习设备,建成了9间多媒体报告厅和40间电化教室,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电子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办学条件居全省一流。配备了数控机床、多媒体教室、学生实习电脑房等现代化的实训设备。在师资建设上,经过多年的优配、送训、选调,目前,学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0.7%,其中中高级职称占85.2%。形成了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双师”型教师为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先后被评为“市双文明单位”、“省文明单位”、“省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全国办学先进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办学经验曾被《人民日报》、《瞭望周刊》、《湖南经济》、湖南经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被誉为“光耀三湘的职教明珠”。

外籍教师正在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在校内完成从“学生娃”到“职业人”的转变
打开溆浦职中2010年的招生简章,“健身健美”这个专业赫然在目。“这个新专业,是我们委托专门机构经过缜密的市场考察,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就业前景良好而向教育主管单位申报审批的”,校长黄友良说。
随着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变得黯淡无光。然而,27年来,溆浦职中不但没有被时代抛在身后,而是逆势而上,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壮大。
校长黄友良认为:市场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需要,实现教学、专业设置与市场的接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因此,溆职人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重点建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文秘等一批拳头专业,把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打造成了“省级样板专业”。
为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学校专门设置了就业科,派专职人员南下广东、东进苏浙联系就业,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对就业学生实行跟踪服务。与上海华硕、广州爱普生、深圳比亚迪、三洋华强、苏州和联集团、牧田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沿海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牢固的人才供需关系,实行订单式教学。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满意率在96%以上。“出口畅”带来了“进口旺”,拉动了生源不断增长。目前,学校共有40个班级,在籍人数2100多人,显示出旺盛的办学活力。
炎炎酷暑,学生都已放假回家,可溆浦职中仍有很多学生留在学校进行暑期实训。美术专业的吴开艳、熊伟等4名学生的实训基地是溆浦正德广告公司,他们和公司正式员工一样,见客户、谈业务、做设计、领薪酬。像这样的实训基地,溆浦职中还将它延伸到了农村、工厂,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就近找到实习地。
校党委书记黄全柱说,单纯封闭的“先学习、后实习”教学,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在走入企业后,难以短时间发挥自身所长,融入职场。因而溆浦职中将实训基地直接建在企业和工厂,采取“边学习、边实践”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让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演练上升为技能、管理、销售、接人待物和为人处事等多方面的综合实战训练,快速完成了从“书生”到“职业人”的转身,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有“真刀真枪”的实干本领,从而大大提高了求职成功率。
订单教学、顶岗实习,校企、校校联合办学,“实验、实习、实训”三实教学与文化课1:1的工学交替教学等办学模式,正是溆浦职中在办学中敞开大门、主动出击走出来的一条新路,使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技术精通、爱岗敬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校先后与华硕集团、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湖南大康牧业、溆浦顺成服饰公司、溆浦骏兴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单位签订协议,使其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学校还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磨练、提高自己,还能每月创收3000多元,减轻了家庭负担。
毕业学生在索尼公司参加面试
从输送“打工仔”到培养“白骨精”
当前,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毕业意味着失业”,是校园里广为流传的无奈之语。因此,伴随着夏日而来的,不仅有难耐的酷热,还有毕业生对就业的焦虑。但是,在溆浦职中,却丝毫感受不到这份焦虑。该校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向伟奇刚毕业,就被推荐到深圳长城科技开发公司上班,穿上工装,带着工牌的他显得特别精神。他兴奋的告诉我们:“刚上班,月收入就有3000多元,我父母满意,自己也满意”,这位来自农村的小伙子,用两个满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与他一样,该校今年毕业的200多名学生刚跨出校门,就直接走进了企业大门。另有百余名明年才毕业的学生,就已进入沿海各大公司顶岗实习,早早的拥有了一张就业名片。
“没有溆浦职中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我”,该校04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彭国军,在深圳创办了深达联合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有2家分公司,年收入百万元以上,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在职中得到的锻炼。
别以为职业学校培养的都是“打工仔”。“我们学校可能没有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一定得有培养‘马云’的平台”,校长黄友良说。基于这一理念,该校教学独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边学习、边实践,边实习、边创业”的四边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创业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校08届毕业生周红艳在正德广告公司“工学交替”学习了2年,毕业后在长沙开办了一家婚纱设计公司,年收入15万元以上;96届家庭经营专业毕业生舒平在该县舒溶溪乡创办了一家动物医院,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04届电子班学生伍玉群毕业后考上湖南生物机电学校,现任深圳龙华富士康公司党委书记助理;张容华现任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陈静现任深圳航空公司地勤组长,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他们都成了“白领+骨干+精英”的“白骨精”式人才。目前,已有150多名毕业生成为种养大户,70多名毕业生兴办了企业,当上了老板。
在该校就业创业形势持续“牛市”的另一头,学生高考升学成绩也呈现出的全线“飘红”的喜人局面。对口高考是国家专门针对职业中专学生升学而组织的人才选拔考试,我省现有19类专业开设对口高考。对于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学生来说,从职业中专参加对口高考进入大学深造,无疑是一条捷径。
“相对于普通高考来说,对口高考竞争压力较小。而且溆浦职中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过硬,在这里,我可以轻松圆我的大学梦,况且大学毕业的高职生更容易就业”,08级高考班英语专业学生张生说。
近年来,该校按照“强素质,严管理,创品牌”的工作思路,突出办学特色,实行学生就业、高考“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了一条对口升学和就业安置双赢的成功之路。近十年对口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同类学校榜首。2009年,该校207人参加高考,本科大专上线192人。今年,该校二本自然上线50人,创历史新高,6人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7年来,溆职人执着于创新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经过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如今已芳香四溢,誉满八方。但是,不知疲倦的溆浦职中人,永远不会停止追星揽月、超越自我的脚步。
[稿源:怀化日报]
[作者:石之光 戴平安]
[编辑:雨止春虹]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石之光 戴平安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