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警予故里看变化”之农业篇:现代农业绘新景
2010-10-20 13:13:00 字号:

 

稻田与山水争艳——新潇湘八景之丹霞思蒙

 

现代农业绘新景
—— “警予故里看变化”系列报道之农业篇
 
石之光  舒  军 黄  辉
 
     金秋时节,走进“全国粮食主产县”溆浦,和煦的山风送来阵阵怡人的稻香,放眼望去,金灿灿的稻田泛起层层涟漪,黄澄澄的金秋梨压弯了枝条,蜿蜒伸展的水泥公路上,一辆辆挂着各地牌照的货车正满载农副产品奔向八方。
 
     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稳,则天下安。近年来,溆浦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取得了喜人成绩。2009年,溆浦农业总产值27.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元,同比分别增长6%、7.6%;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行列,粮食产量突破35万吨,占全市五分之一;取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小农水建设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等历史性突破。
 
以规划为引领——“六大优势产业带”绘就发展蓝图
 
    溆浦位于沅水中游,雪峰山北麓,全县总面积3440平方公里,人口90万,境内山峦叠嶂,溪河密布,土地肥沃,农耕业历史悠久。“溆人善耕种”,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关于各县治的描叙大多一笔带过,而在溆浦加上了“土地肥沃、宜种稻”七个字;近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也曾说,“旧时溆浦人营生,不靠洪江的商务,只靠一片田地,一片果园。”
 
     溆浦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但是“大”并不意味着“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溆浦的传统农业同样也经历过优势退化,品种老化、效益弱化的发展阶段。
 
    正是基于将农业由“大”做“强”的考虑,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推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提高农业效益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业增收为目标的发展思路。

 
 
    担纲重任的县农业局,在局长陈晓瑞的带领下通过深入调研、广集智慧、广开民意之门,科学确定了发展“优质稻、柑桔、玉米、金银花、油菜、枣果”六大优势产业带的突破方向,提出了“调节双季稻,推广超级稻,发展优质稻,扩大旱杂粮”的粮食生产思路,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提出了“稳面积、攻单产、优品质、创品牌、增效益”的经种生产计划,稳步发展油菜、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提出了“品种优质化,育苗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的金银花等中药材开发计划,描绘了溆浦农业六大优势产业的宏伟发展蓝图。
 
向规模要效益——农业产业既有优势又有特色
 
    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粮食主产县,溆浦县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粮食生产的攻坚战。
 
    在县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农业部门争取到了空前的政策优势。该县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巩固粮食主产县地位的若干意见》,由县委书记李自成、县长梁永泉挂帅亲自抓,各乡镇、涉农部门分头抓,将粮食生产纳入县级领导、各乡镇和涉农部门年终考核评比,同时,从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用于扩面增产、技术推广和种粮大户奖励。
 
    粮食生产工作的位置提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粮食增产丰收捷报频传。5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资金840万元,完成高标准粮田新建4万余亩,粮食播面和产量连年保持高速双增长,2009年完成粮食总播面107.5 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0.2万吨。

溆浦超级稻示范推广成果斐然。2009年9月13日,袁隆平院士带领全国杂交水稻研究专家深入溆浦召开现场观摩会。(邓太平 摄)

 
    “向规模要效益”是溆浦夺取粮食丰产增收的一个生动例证。近年来,随着农民大批外出务工,农村土地抛荒现象有所抬头。该县在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向大户集中。溆浦双井镇花口村村民李广,2008年从外地务工返乡“种田”,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扶持下,成功租赁得2000余亩良田,涉及860余户农户,基地年产值180多万元,自己也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称号。
 
    不仅如此,县农业局还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民间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从种植到技术到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将分散在各乡各村的农户收拢为具有生产实力和市场信誉的产销实体。
 
    目前,该县已涌现出李广这样的种养植大户1000多个;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00余家,规模企业24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近百家,加上村民自发组织的各类专业协会,总数已有200多家。带动发展了超级稻20万亩,枣果基地10万亩,柑橘面积10.5万亩,金银花6.6万亩,猕猴桃7000多亩,优质桃、板栗、杨梅、金秋梨、西瓜等水果面积近6万亩。形成了中部平原丘陵地区优质稻、溆水河西岸绿色柑桔、东部无公害杂交玉米、东南部高海拔地区金银花、中北部丘岗地区枣果、以及“双低”油菜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柑桔、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蔬菜六项主要作物进入国家优质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
 
向科技要效益——“品质优先”抢占市场制高点
 
    今年9月6日,第六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典礼上星光闪耀,溆浦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舒友林与我国杂交水稻新生代育种专家邓启云研究员等其他5位杂交水稻研究推广功臣,分享了第六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从袁隆平院士手中接过金杯,溆浦几代农业科技人员为之感动得泪眼婆裟。
 
    现代农业,科技先行。作为落后山区,县农业局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金杠杆”。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该县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以提供优质试验场为条件,积极推进与涉农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GDP的贡献率。
溆浦县农业局党员突击队帮农户抢收因风灾倒伏的早稻(石之光 摄)
 
    县农业局按照“局领导包乡镇、技术员包村组”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和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据了解,仅去年,该县在“水稻标准化栽培”、“玉米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机械化作业”等6项农业技术的推广面积累计达到了250.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000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000万元。
 
    今年该县连续5次遭受暴雨洪灾,农业损失惨重,县乡千余名农业技术人员组成67支技术小分队,深入38个受灾乡镇、400多个受灾村指导抗灾自救。县农业局印制了3500多册技术资料发放到各村组和生产大户手中,并紧急调运了6000公斤优质稻种免费提供给受灾农户,挽回损失数千万元。
几年来,该县相继制订了蔬菜、柑桔、水稻、猕猴桃等8个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湘蕾”金银花栽培技术规范、“湘蕾”金银花干花分级规范、绿色脐橙栽培技术规范等3个地方标准。创办各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项目100余个,其中,承担农业部示范项目6个、省厅示范项目15个。引进推广超级稻、优质稻品种(组合)20多个,推广超级杂交稻20万亩,增产稻谷2400万公斤。完成柑橘品改6万亩、枣果品改1.2万亩,冬枣、鸡蛋枣、牛奶枣等优质枣子面积已达6.5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品种优质率达到80%以上。
 
    为实现粮食生产跨越式发展,该县组织农办、农业局、科协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生产一线的种粮农民,编写了《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经验汇编》,免费发放到了全县各涉农部门及乡镇、村组,袁隆平院士还特意为该书题字作序。2009年9月,全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在溆浦召开,包括袁隆平等3位院士在内的全国、全省160名领导及专家现场观摩了该县横板桥乡示范片。经专家验收,示范片亩平均产量达到851.94公斤,位居全国5个攻关片产量水平之首。
 
    此外,该县结合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机遇,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促使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经营型转变,成为农村新科技推广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几年来,开展各类培训全县累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7.5万人次。
 
     在科技创新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农民、专家,县里还给予重奖。“翠玉”猕猴桃的选育人章诗成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县内5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获得“农民技师”职称,首开我市农民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的先河,激发了基层农技专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通过科技创新、机制创新,该县先后培育出翠玉猕猴桃等40多个优良品种,完成了73.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福香”、“淳香”、“秋莲”系列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绿色农产品认证5个。
 
向品牌要效益——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如果说科技化是现代农业产业的核心,那么商品化就是现代农业的第一特征。县农业局领导班子认为:“传统农业要突破初级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必须拉长产业发展链,实现种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让农产品增加附加值,让农民增收。”
 
    围绕积极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在招商引资中,对引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多帮一把”,在企业用地、基础设施、税费等方面全部执行国家最优惠政策,并为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配备一县级领导专门负责经济环境优化,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做得大。同时,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县里还出台了专门文件,先后投入数百万元用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提升“溆浦制造”的市场竞争能力,并对获得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实行奖励,一批新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同时,该县还组织精干力量带着最优势的资源项目积极向上级部门跑项目、争投入,五年来共争取产业发展项目9个,落实资金2300余万元,为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取银行信贷投放累计达7000余万元,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溆浦已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达24家,涌现出金裕米业、鼎立木业、涉江楼酒业、雪峰橘片、文理生物、坤源生物等1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雪峰公司从最初的年产5000吨,发展到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2个亿。
 
    为提高品牌知名度,该县对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进行精心包装设计,带领各种产品频频出击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并通过各类媒体强化品牌宣传。先后有朱红桔、“风味枣” 、“佳云”精制桔片、翠玉猕猴桃、脆蜜桃等5个产品荣获农博会金奖,“维康”枣子汁、“义陵”甘红果酒等9个产品荣获银奖。“雪峰牌”片片桔荣获全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佳云”桔片被中国女排指定为专用饮品。
 
    “如今产品不愁销,每年还可以到厂里打工挣钱,这样的日子过得有盼头。”观音阁镇农民舒大婶的一句话道出了“品牌”战略的现实意义。产业链条的延伸,直接带动了食品、木材、医药等产业集群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农村富于劳动力就业近4万人,全县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经济增幅。
 
 
 
[稿源:怀化日报]
[作者:石之光  舒  军 黄  辉]
[编辑:雨止春虹]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石之光 舒 军 黄 辉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