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13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领导汇集溆浦,参观考察农业综合开发成果。(邓太平摄)
渠通路畅 谷丰人欢
——“警予故里看变化”之农业综合开发篇
张贻来
在“苍山如海,群峰如浪”的湘西一隅,在“悠悠静流,渔舟唱晚”的溆水之滨;溆浦这个素有湘西乌克兰美称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进行得如火如荼;乡村遍地一派稻香渔肥的田园牧歌新景象;谱写出了一曲兴农强县的最强音。
近年来,溆浦农业综合开发办按照抓样板、创特色、求实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坚持连片开发,发挥规模效益,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共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4亿元,累计完成水东、金家洞、低庄、花桥、灯塔、杨家仁、谭家湾、观音阁、思蒙、桥江、仲夏、新坪、三都河下游等14个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5万亩,治理宜农荒地0.1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6.6万亩,营造优质水果林2.5万亩,建三元杂交种猪场一个,扩建片片桔加工生产线一条,新建无公害柑桔基地3000亩,改扩建绿色柑桔基地2000亩,扩建保鲜库1000平方米,修筑沟渠建设1万米,修建机耕道5000米。完成基地基础工程后,选用无检疫对象优质壮苗12万株完成扩建园定植1800亩。扩建加固小型水库5座,修建溪河坝948座,田间机耕路140公里,电灌站15处,衬砌排灌渠道72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改善除涝面积6万亩。基本完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平均每亩新增粮食150公斤,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00万公斤。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有效地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稻花香里说丰年
成绩的背后是一连串默默付出的脚印和汗水。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来说,农业综合开发是强县富县之本。多年来,该县采取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溆浦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组长、分管的县领导任副组长、各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项目区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项目区镇、村分别成立了专门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形成了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的工作机制。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会同项目区镇、村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项目区干部群众座谈会,优化规划方案和协调项目实施。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印发资料等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使广大群众人人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干部群众都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把每一个项目都做成放心工程、精品工程。”溆浦县委、县政府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严格要求、寄予厚望。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坚持把科学合理规划放在首位,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连片建设、规模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新项目区与老项目区相连,开发工程与国土整理工程相连,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结合,坚持按灌区进行治理。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福香果品产销合作社做大做强柑桔产业和优质桃产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龙头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战略。其次,广泛征纳民意。在编制项目计划时,既坚持计划的科学性、整体性,又着眼为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再次,高标准规划设计。将项目区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来精心设计,渠道设计坚持高灌低排,排灌结合,做到了灌溉自流,排水无忧,田间渠道边设计人行便道方便农民耕种,连接主要村庄和公路的机耕路路宽4m以上,适应今后发展需要,灌溉渠道采用混凝土现浇防渗,排水渠及机耕路肩采用M7.5浆砌石护砌。田间工程布局做到田块方正,路渠配套。确保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
农民种田干劲足
“让农民富起来!”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溆浦县把惠民、利民让在首位,坚决摒弃“处处开花”的“麻雀战术”,实施资金、项目、资源整合开发,有效提升项目区经济发展能力,形成产业带动效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地理特点、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该县确定了“一步规划、分步实施,串点连片、持续开发、形成规模”的思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国土、水利、交通、农机等部门支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实行规模开发,所有项目建设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靠拢,集中连片建设,做到建成一片,规范一片,见效一片。近年来,共整合部门支农资金5000多万元,扎实推进了桥江、低庄、水东等3个优质超收稻生产基地项目建设4.3万亩,完善了各类生产基础设施,极大提升了项目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沉甸甸的汗水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如今,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项目区开发效益开始显现,一幅幅如画新景扑面而来。成千上万亩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流,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的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一望无垠。高标准农田的开发建成,进一步完善了项目区产业体系,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据初步统计,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平均每亩增产粮食15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真切感受到了农业综合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在这片处处飘溢着稻香的美丽土地上,农民微笑而满足的神情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展露出了更加美好的前景,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办开拓者的脚步更加坚实,兴农强县的金色梦想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新闻链接
素有“溆浦粮仓”的三都河流域一隅
三都河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助农民致富
本报讯 位于三都河流域的溆浦县卢峰镇金沙坪村杨柳坝原是当地农村的水利枢纽,由于年久失修,渠道渗漏严重,下游农田三年两旱,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渠通了、坝固了,4000多亩缺水田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今年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群众喜笑颜开。
在溆浦的农业经济的格局中,三都河流域地域平整、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一直占据“中部粮仓”的重要位置。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耕作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瓶颈。为了改善这一流域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2009年起,溆浦县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三都河流域实施了总投资为869万元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启动,项目涉及卢峰镇的长乐村、地坪村和桥江镇的岩湾村、温里村、枣子坡村、车头村,受惠群众近2万人。
为了让群众切实受益,溆浦县在工程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效益,去年10月完成公开招投标后,为了不耽误农民春耕,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抢抓进度,精心组织施工,对杨柳坝进行了扩建加固,并对22公里的渠道进行了全面硬化,有效提高了水坝灌溉系数,一年四季渠清水欢,昔日缺水田实现了有效灌溉。在此基础上,该县集中力量,对项目区8900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建立了宽阔便捷的机耕道,1000余稻田昔日的贫瘠田变成了肥土田,并因地制宜造林500余亩,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整个工程只用了短短6个月,就让农民种上了标准化的“新农田”。
农业基础改善了,农民种植热情高涨。溆浦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先后为项目区培训优质稻标准化生产2000人次,并建立了一个2000亩的优质稻示范基地,让农民群众不但可以从课堂上学,还可以在基地里练。今年,项目区内新增联合收割机、耕整机等农机具27台套,蔬菜、油料等经济农业也发展迅速,农民增收途径明显拓宽。据相关部门测算,项目区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72万公斤,油料15万斤,蔬菜60万斤,新增产值达320万元,农民纯收入有望增加205万元。(周生齐 张贻来)
[稿源:怀化日报]
[作者:张贻来]
[编辑:雨止春虹]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张贻来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