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贴近泥土书更香——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课堂”下乡侧记
2013-11-05 16:45:00 字号:

 

贴近泥土书更香

——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课堂”下乡侧记

夜访农家

促膝谈心

访贫问苦

献计献策

“今天你们匆匆地赶回去了,瑶民们吃完早饭后没见到大家,心里都酸酸的,特别想念你们。”11月1日,刚坐上从溆浦返回省城的中巴车,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学员部主任潘一丹与8位学员收到了溆浦县思蒙乡虾溪村党支部书记石亚军发来的这样一条短信。

10月28日至11月1日,省委党校第45期中青班第三学习小组9名学员,来到虾溪村开展“驻村入户体察民情”体验式培训。五天四晚,学员们吃在农家、住在农户、忙在田地,把温暖送给了山村百姓,把实事办在了村民心坎,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潘一丹介绍说,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让“书本”沾满泥土芳香,党校中青班学员才能真正“接地气”。县委书记蒙汉与学员们一同夜宿农家,体察民情。按照溆浦干部驻村的要求,蒙汉说:“被子不要换,干净就行;饭菜不要好,煮熟就行;礼节不要多,真诚就行。”

劳其筋骨,体味“粒粒皆辛苦”

秋高气爽风和煦,水利冬修正当时。今年溆浦县旱灾严重,为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溆浦县开展“三级干部上工地、十万群众修水利”活动,掀起了冬修水利的新热潮。

冬修水利

10月29日,得知溆浦干部群众正在卢峰镇梁家坡村开展冬修水利活动,学员们顾不了前一天的舟车劳顿,主动请缨与300多名干部群众一同为渠道清淤。久未清理的渠道累积的淤泥已有厚厚一层,一铲下去,发黑的淤泥散发出的恶臭刺鼻难闻。学员们跳入田间水渠,手拿铁铲锄头,清理杂草、铲除淤泥、清扫垃圾,一段段“臃肿”的渠道焕然一新。看到学员们拽起裤脚,忙得热火朝天,七旬老人梁元军竖着大拇指赞道:“虽然是城里来的干部,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哩。”

“种田要看天气,一旦天气不好农田管水就是一个大问题。”梁家坡村支部书记梁富中告诉学员,今年旱期由于渠道泥沙淤积太多,过水量很小,几个村部分稻田就因此没有灌到水。听着梁富中的感叹,学员们更加体会到了粮食生产的艰辛,连喝水都生怕浪费了多的时间。一直在高校工作的湖南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李可兴过去下田次数不多,这次难得的劳动体验让他特别深刻,“田间地头的课堂比平时教室上课更加生动,也更能触动我们的灵魂。只有亲身实践一次,内心才会有‘粒粒皆辛苦’的感悟啊!”

虾溪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520人,因地形为四面环山状似“河虾”的一个小盆地,得名“虾溪”。村庄山多地少,经济起色缓慢,村民把梯田开到山顶,种上了蔬菜庄稼。“如果不发展支柱产业,青壮年只能常年在外务工,这样就很难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小孩了。”村支书石亚军介绍,为了加快虾溪产业致富的步伐,去年村支两委通过山地开发项目,在肥沃的后山开发了1300余亩标准化梯田。得知当前正是中药材栽种时节,学员们踏着泥泞的山路,爬到海拔400多米的山坡上与村民一起栽种中药材。

种地劳动

“太子参栽种有讲究,根部这边要朝下,再把土轻轻覆上去。这百亩基地是全村人致富的希望,要是没成活就可惜了。”劳动的使命越是意义重大,学员们学习技术越是聚精会神,很快从完全不懂栽种活的“新手”变成了手忙脚快的“行家”。邵阳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唐国华虽然做完手术不久,依然在地里抢起活干,丝毫没有半点松懈。半天功夫,几千兜药苗全部播种下土。走出大山,学员们干净的衣服沾满了泥土,满头大汗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劳动人民最可爱,劳动事业最光荣。今年我们播种希望,明年我们一起再来看收成。”

出计献策,愿为老乡出把力

城乡发展要同步,村庄必须找准致富路。如何理清村庄建设的思路,加快“小康虾溪”发展步伐?10月31日,村民们请来学员献计献策,聚智汇力谋划发展。

“思蒙旅游资源是块‘宝’,虾溪可以探索‘游在思蒙,吃在虾溪’的旅游路子。”湖南商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杨良奇希望村民今后一定要好好保护现有的瑶寨,统一规划村庄布局、房屋建设,突出瑶寨传统的民俗风味。范珍贤则从“农家请客”的套路说起了村庄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希望村民从自家、从小事做起,打造一个整洁优美的村庄。蒙汉说,我们的虾溪村组干部和村民群众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好“主动与被动、思路与出路、内力与外力、生产与生态、口袋与脑袋、土气与洋气”六个关系,齐心协力把虾溪村建成村民富、村庄美、村风正的新农村。

关爱学生

“村里有条人行桥,是通往乡政府的必经路,每逢涨洪水,上游两个村近三千人只能‘相望无助’。”座谈交流中,村里人向学员们说出了心里话。原来,虾溪村1组有一条溪河隔断了村级公路,一条狭窄的跨河人行桥勉强维系路人通行,车子只有在水浅时才能通过溪河。中青班学员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和勘察,决定争取项目帮助村民完成“架桥梦”。劳动中,虾溪村山坡上一些手指大小的水管引起了省发改委人事教育处处长欧阳晓风的注意。村支书石亚军介绍,虾溪村日常用水都靠这些水管从山顶渗水处引流入户,一旦天干地旱便只能肩挑手提溪河水保障用水。不足3000元的年均收入要完成3公里长的输水管路建设,仅靠村民自筹资金完成饮水工程建设极为不易。欧阳晓风马上联系溆浦县发改部门一同实地调研,决定通过申报发改项目帮助虾溪村解决饮水问题。

走访村小

“驻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中,学员们最关心的是虾溪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分组走访困难户的过程中,了解到3组村民何美珍老伴去世不久,儿媳离家出走,独自抚养1岁的孙女,前去慰问的湖南财信投资控股公司副总裁黄志刚内心触动很大,捐资2万元帮助村里解决一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省卫生厅科教处处长范珍贤看到虾溪村卫生室房屋简陋、设施陈旧、医疗设备层次不齐,立即通过政策争取资金3万元,帮助村里改善村级医疗卫生环境。

项目帮扶

雅俗共赏,文化生活乐山村

大山隔绝了城市的流光溢彩,也保留了瑶寨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和纯朴古雅的民风民俗。

为了展示瑶寨的民俗文化,村民们邀请9位学员一同体验地方特色的篝火晚会。2组村民石通权拿出自家囤积的干柴,在院落宽敞的地坪燃起了熊熊焰火;村民石渊伟搬出过年打糍粑的工具,打起了农家糍粑;一些十多里外的乡亲也纷纷举着湘西龙灯,赶来“一展风采”。嘹亮的山歌号子飘荡在木房小巷,一场融合着瑶族民俗文化活动打破了山村往日的寂静,瑶民们用最传统、朴实的民俗节目赢得了学员们的敬重。农家院落,欢歌笑语,高窜的火苗映红了天空……

“家人”团聚

中青班学员入住瑶寨,村庄凝聚了更多的精气神。虾溪村留守老人多,他们对大山外面的世界了解少,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陈文胜利用工作中日积月累的丰富知识,在院子里办起了知识讲座,向村民们传递了一股股正能量。虾溪村留守妇女自组了一支广场舞队,由于缺乏专业领队,平时跳舞没有规律。湖南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何旭娟了解情况后主动加入广场舞队,组织编排一些丰富多彩的舞蹈节目,把城市文化元素“无缝对接”到农村百姓生活。该村3组七旬老人石青兰和一些空巢老人经常吃过晚饭去 “凑热闹”,并与学员们一起哼起了小调,打起了节拍,“家门口看表演,大人小孩都开心!”

“踏足虾溪地,即为虾溪人。”文化交流展示了“虾溪魅力”,也拉近了干群距离,中青班与虾溪的感情不断升温。学员们茶余饭后走村串户,问计民生,与农户唠唠今年收成,谈谈明年打算,问问生活难处,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掏心话”。由于频繁出入院落,往日凶悍的农家狗见到学员的身影也变得格外“淡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虾溪,一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世外桃源’。”入村第一天起,陈文胜就坚持一路摄影记录,把每一个“虾溪印象”都写入了自己的博客,引起了不少网友们的关注。

体验民俗

“本地人,外地人,相聚一起是亲人;一故乡,二故乡,来到虾溪是家乡。”入住农户,一阵阵泥土的芳香,一栋栋古色的木房,一张张纯朴的笑脸,让学员们完全忘掉了省城工作岗位的身份,完全融入了乡村生活,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们也被他们的真诚所感染,一些人从自家院子摘下丰硕的柚子、金黄的柑桔,纷纷送来给学员“尝鲜”。七旬残疾老人石通容背着从自家土里挖出的50多斤红薯,硬要塞给学员的场面令人动容。

“邻居”探亲

驻村期间,学员们还回访了省委党校第44期中青班第二学习小组在思蒙乡花园村的足迹,见证了这个小山村半年发生的新变化。为了建立开展驻村入户体察民情活动的长效机制,省委党校副校长袁准专程到溆浦授予“湖南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教学基地”牌匾。蒙汉说,在溆浦设立教学基地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溆浦县一定努力把教学基地办成党的方针政策的传播基地,办成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基地,办成党校学员驻村入户体察民情的体验基地,办成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示范基地。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9位学员们带着虾溪村荣誉村民的“永久性身份证”,一一告别了邻里乡亲,“这不是结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谢华 雷文录]

[编辑:周晓鹏]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谢华 雷文录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