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农户座谈
走访瑶寨
本网讯(记者 金中平 谢华)“老支书,从今天起我就是高坪村的村民了。”3月6日下午,溆浦县委书记蒙汉带着扶贫工作队驱车百多里来到该县中都乡高坪村。老支书覃国文感到惊讶:“昨天才听说被列为书记联系点,真没想到工作队这么快就来了。”
高坪村地处溆浦、新化、隆回三县交界,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高山瑶寨。全村148户,50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2.4%,去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元,是省定贫困村。
宽带网络进山寨
一入村,蒙汉就带着扶贫工作队员探访瑶寨,走门串户,一门心思“聚焦”在村民热切关注的出行、用电、饮水、灌溉等方面问题。
高坪村是电力自供区,村内使用的还是1990年拉通的高低压线路。村支书覃益洲向蒙汉反映,由于还未农网改造,每度电费用需要1.1元,不仅电费高用不起,而且电压低带不动。许多人家唯一的“电器”还是几盏节能灯。蒙汉给大家带去了一个好消息,高坪村作为全县农网改造“三年清零”行动的首批实施村,8月份就能用上优质电。每度电只要6毛钱,一年可为村民节约6.4万元。
电的问题落实了,电话和网络还是个“老大难”。村妇女主任覃桂花说,高坪村没有移动通讯基站,每逢下雨冰冻,就成了“信号盲区”,不少偏僻户还要爬上山坡才能打电话。村里唯一一个县城“上班族”覃良平向蒙汉“诉苦”,今年春节他带着新买的电脑回家,但由于村里没有宽带网络,电脑只能当成摆设。
“电话打不通,网络上不了,信息闭塞怎么能够脱贫致富?”蒙汉立即与县移动公司取得联系,要求年内在村里修建一个移动基站,让村民打电话信号畅通,还能正常用上互联网。同时,扶贫干部要对村里接收电视节目情况全盘摸底,让村民能够与城里人一样看上多频道、高清晰的电视节目。
窗外夜色朦胧,屋内热情似火。不知不觉已到晚上10点多钟。蒙汉决定夜宿农家,并和村民“约法三章”:“被子不用换,干净就行;饭菜不要好,煮熟就行;礼节不要多,真诚就行。”
毁掉炭窑多栽树
瑶寨的清晨,炊烟滚滚。扶贫干部发现,村民家家户户屋檐下的柴火如同城墙,而山上“虽见绿色,但少见树木”。
一经打听,今年68岁的“卖炭翁”戴先贵向蒙汉道出了实情。过去农村冬季取暖大多烧炭,山里人看到这一“商机”,拿起斧头上山开炭窑。现在村里还有20多个炭窑,每个窑一年收入不到2000元。
“村里十万多亩林地,不能光用来砍柴烧炭。要为子孙留片绿,就得保护好生态环境。”蒙汉要求村民管住“斧头”封山育林,用好“锄头”植树造林,两年内计划发展3000亩工业原料林。村民当场承诺:“明天起我们就毁掉炭窑,今后再也不给村里‘抹黑’了!”
致富先兴业。高坪村加快脱贫,还得发展绿色经济。前几年,金银花曾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种植户卜泽细向蒙汉反映,这两年受信息和市场的影响,满山的金银花没人要,“摇钱花”变成了烦心事。
“发展产业要依托企业带动,让农民在产业链条上增收。”蒙汉鼓励乡村干部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开发中药材基地,实行“订单种植”,确保村民有钱赚。
结对助学断穷根
高坪村贫困症结在于人才缺乏。全村只有一个人在县城工作,在外务工的也是文化不高、收入不多。要让贫穷“釜底抽薪”,必须从娃娃的教育抓起。
走访中,看到村小的学生教室“借寄”老木房,光线阴暗,蒙汉当场要求马上装上电灯,并召集组织、文化、教育、卫生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商讨今年村里文教卫场所的改造计划。“不让贫穷留子孙,培养人才是根本。”蒙汉希望后盾单位发动干部职工采取“一对一”帮扶,以“一户一名大学生”为目标,让全村现有42名学生都上得起学,读得起书。
村民要致富,关键靠技术。高坪村农民种地大多凭老一套经验,虽无大碍但增收缓慢。蒙汉要求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定期开设田间地头“农技课堂”,组织科技特派员对口传授农业实用新技术,让村里劳动力“一人学一技”,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能的新型农民,真正实现后盾单位“输血”向村内自身“造血”的嬗变。
两天时间,蒙汉把村里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卫生医疗、农家书屋、村部建设等13个事情都落到实处,才起身返城。告别乡亲之际,蒙汉深有感触地对扶贫队员说:我们所有干部的祖业靠农业,祖籍在农村,祖先是农民,一定要带着真感情,把村里人当成自家人,把村里事当成分内事,将扶贫工作当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行动,让农村群众早日过上与城里人一样舒适的生活。
不舍的目光,弯弯的山道,记者耳边传来报春鸟清脆的催工声……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金中平 谢华]
[编辑:管理员]
来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金中平 谢华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