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讲坛背后的故事】孙悟湖:在《溆浦讲坛》上讲国学
2014-12-09 10:57:07 字号:


在《溆浦讲坛》上讲国学

 
溆浦县委常委、副县长、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孙悟湖

 
 
        在接到“溆浦讲坛”的正式邀请之前,其实县委常委、宣传部熊水平部长就已经跟我提过,让我在“溆浦讲坛”讲一次国学。而我当时正在思考如何提升自我人生境界的问题,所以当时就不加思索地跟熊部长说:“就讲<境界决定眼界>吧”。

       接到邀请以后,如何设计和讲解这一题目,还是经过了一番斟酌的。因为《境界决定眼界》是企业界经常讲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也在“百家讲坛”讲过《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于丹老师讲的那么好,那么有磁力,我不用说超越了,哪怕是有一丁点儿不俗之见、切近之解,也足以宽慰自己了。更何况,虽然我在大学任教,对讲课技巧已经较为熟知,但我在课堂讲课和在电视台讲座还是不一样,我有“晕镜头”的毛病,面对镜头,尤其是在恰当的时候不能说出恰如其分的话。因此,对于讲座设计,针对怎样的听众,如何与国学相结合,还是经过了一番斟酌。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为何想到要提升自我境界?

      其一,从理论层面说,受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境界才有大眼界;苏东坡的一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语道破了要想看清庐山真面目,就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事实。不论是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二境界,还是佛家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境界,也不论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境界,还是冯友兰先生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境界,都在寻求一种自我局限的超越,都将天人合一作为至高境界,在这种物我两忘、物我无别的境界中,才能真正世事洞明;在这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境界中,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

      其二,从现实层面讲,自我境界确实有待提升。我栖身于校园已久,外面的世界于我而言,犹如天际漂浮之云;我于外面的世界而言,亦如井底幽居之蛙。适逢国家民委选派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挂职联络员,我也在列。起初百般不愿前往,想到自己乃一介书生,有教学科研任务,还有好几个硕士博士生要带,怎能一走了之!可后来领导找我谈话,才慢慢想通了、释然了。想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对联,虽在鲁迅笔下是讽刺之言,然在人情社会氛围下,确是警世之语。更有理论若不结合实践,终究流于空洞。便想着多了解些世事也好,何况《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忙处不乱性,须闲时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多经历些世事,或许在自己死的时候,能够不动心吧。

      其三,从经验层面看,全面看问题才不至于偏狭。《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就是说,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是受空间的限制啊!只活了一个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是受时间的限制啊!对于孤陋寡闻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是受教化的束缚啊!因此,如果不想成为井底之蛙,就要广泛学习,多方了解,全面衡量,才能准确判断,中肯评价,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就如我来溆浦之前,官场给我的印象虽不能说污浊一片,却也认为贪腐严重,特权横行,假大空充斥、潜规则喧嚣。但到溆浦以后,经过近一年的耳闻目睹,不仅没有看到这些现象,看到的确是领导干部践行县委蒙汉书记提出的“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干事,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感情在一线融洽,水平在一线检验”的一线工作法,看到的反倒是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强度之巨,工作压力之大,工资数额之低,工作时间之长,可谓闻者惊叹,见者嘘唏,让我一改过去的看法。

来源:红网溆浦站

编辑:网站值班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