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溆浦一中学十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拔河、篮球赛等集体运动活动,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伍丹 摄)
溆浦县第一中学自其前身湖南省第九中学开始,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在时代的激流中,学校师生不断思考着改变,寻找着突破。苦心人天不负。近年来,该校凭着求“变”的办学思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育人之路,以骄人的姿态屹立于全市教育之林。先后荣获 “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集体优秀奖”、“湖南省名优学校”、 “省‘五·四’红旗单位”、“省文明美德学校”、“怀化市文明单位”、“怀化市高考突出贡献奖”……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记录了溆浦一中寻思求进的足迹,肯定了那些呕心沥血的付出,铭记了那些孜孜不倦的身影。
改作风:他山之石可攻玉
培养人才是学校最核心的使命,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溆浦一中全体教师都知道,要想顺应时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先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开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办学至今,溆浦一中的全体教师时刻谨记孔子教诲,虽然身为教师,却始终将向他人学习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的党员教师们更是反思自我,一改“教师本位”思想,做到 “上课是老师,下课当学生”,不断将学习提高教书育人技能变成一种新常态,以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请进来,虚心请教当学生。近年来,溆浦一中一直坚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理念,以“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自2012开始,引进北京教育学院吴松年教授的“专业性有效教学项目”,成立了省内第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每月开展一个星期的专题讲座,对各年级、各层次的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培训。迄今为止,已开展专业性有效讲座和培训72次。每年高考前学校都会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提高高三教师心理辅导的技巧,同时为高三学子加油打气。有过多年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的刘生军老师坦言,刚参加高三教师培训辅导班时很不能理解,觉得自己和同事都已是经验丰富的老师没必要再去培训,为学生加油打气的事情,本校的老师也能胜任。但是在参加培训后,他发现自己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而学生成绩也悄然上升了,现在每次的考前培训他也成了一名“积极分子”。

近年来,溆浦一中加大校园基础设施投入,着力改善校园环境。图为学生们在环境优美的校园内探讨书本知识。(伍丹 摄)
走出去,不耻下问忙求学。每年,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学校都会选派优秀的教师外出学习。2014下半年,学校分三批选派年级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共72人赴河北衡水学习,此外,还选派骨干教师到四川绵阳东辰高级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地学习。在课改先进学校,教师们总是耐心听、细心看、用心学,对遇到的不懂的问题还不耻下问向他校的优秀同行请教。在学与问的过程中,教师们对外校的先进课改经验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了如指掌。为了让年轻的教师队伍更快的成长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2014年4月,溆浦一中还举办了首届“专业性有效教学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班上,不仅有专家的悉心授课,还有同校前辈的经验教诲,让青年教师不仅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还树立了他们将课堂当做学堂,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思想理念。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今年还举办了教师读书论坛,一年内为在校青年教师赠书千余册,鼓励他们自觉成长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是老师,也是学生。”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瞿纪江感叹说,在溆浦一中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年轻教师们都成长得非常迅速,自己也很快就完成了角色转换。
改方法:特色教学育英才
自课改工作开展以来,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溆浦一中不断对比、研究、创新,推出了“6+1”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为教学理念,将“导”、“思”、“议”、“展”、“评”、“检”这个“6”与“练”这个“1”相加,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高二(5)班的刘雨婷同学原本最害怕上数学课,总觉得老师讲解的数学公式枯燥无味,数学原理艰涩难懂。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她开始改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索,她说:“现在感觉数学课程也没有想像的那么难了,很多数学公式还充满神奇和乐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有效性教学”,教师们除了把握课堂上的45分钟,还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将课堂带出校园。该校高中地理老师杨志友就是努力践行“有效性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每个学期,他都会将自己的地理课堂搬出教室,带着学生去工厂、机关单位等地方实践。据杨志友老师介绍,自从转变了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的课堂以开放式形式走向实践,现在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还开始关注和思考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而不只是将目光停留在书本上。在县住建局,学生们清楚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县城变迁和当前规划蓝图等方面的知识。看到古老的木质浮桥、江边吊脚楼和现代防洪大堤的对比图片后,大家惊叹不已,对学习身边的地理和文化知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溆浦铸钢厂实践回校后,高一(9)班学生肖洪辉说:“我了解到工厂是用电能来熔炼废钢铁的,每吨钢需耗电约700度。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除了考试科目的课改,溆浦一中还改重考试成绩轻道德品行的弊病,将创建德育品牌作为常规性的首要工作。5月18日,在全国“助残日”,溆浦一中高二(5)班的5名学生在班主任舒微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思蒙乡看望慰问残疾人梅儿。他们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为这位腿有残疾的阿姨送去了八宝粥、营养快线等生活物资和500元现金。在全校德育氛围的感染下,像高二(5)班这些学生一样用实际行动献爱心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学生们除了给弱势群体送去物质上的慰问,还会给他们带去了精彩的唱歌、跳舞、诗歌朗诵等文艺表演。一张张纯真的小脸,一颗颗温暖的爱心,总能够给人带来温暖,而学生们也在温暖别人的同时慢慢成长成了智慧与品德共优的人。高二年级的吴国荣同学因为有吉他演奏的特长,今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同去到县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在为老人弹唱歌曲的时候,吴国荣看到一位老大爷流下了眼泪,一问才知是老人平时太孤单了。这件事对吴国荣的感触很大,想到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常常独自在家,他决定以后一有时间就去爷爷奶奶家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有效性教学”,教师们除了把握课堂上的45分钟,还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将课堂带出校园。该校高中地理老师杨志友就是努力践行“有效性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每个学期,他都会将自己的地理课堂搬出教室,带着学生去工厂、机关单位等地方实践。据杨志友老师介绍,自从转变了教学方式,将地理课的课堂以开放式形式走向实践,现在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学生还开始关注和思考起了一些社会问题,而不只是将目光停留在书本上。在县住建局,学生们清楚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县城变迁和当前规划蓝图等方面的知识。看到古老的木质浮桥、江边吊脚楼和现代防洪大堤的对比图片后,大家惊叹不已,对学习身边的地理和文化知识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溆浦铸钢厂实践回校后,高一(9)班学生肖洪辉说:“我了解到工厂是用电能来熔炼废钢铁的,每吨钢需耗电约700度。这些都是课本里学不到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除了考试科目的课改,溆浦一中还改重考试成绩轻道德品行的弊病,将创建德育品牌作为常规性的首要工作。5月18日,在全国“助残日”,溆浦一中高二(5)班的5名学生在班主任舒微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思蒙乡看望慰问残疾人梅儿。他们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为这位腿有残疾的阿姨送去了八宝粥、营养快线等生活物资和500元现金。在全校德育氛围的感染下,像高二(5)班这些学生一样用实际行动献爱心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学生们除了给弱势群体送去物质上的慰问,还会给他们带去了精彩的唱歌、跳舞、诗歌朗诵等文艺表演。一张张纯真的小脸,一颗颗温暖的爱心,总能够给人带来温暖,而学生们也在温暖别人的同时慢慢成长成了智慧与品德共优的人。高二年级的吴国荣同学因为有吉他演奏的特长,今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同去到县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在为老人弹唱歌曲的时候,吴国荣看到一位老大爷流下了眼泪,一问才知是老人平时太孤单了。这件事对吴国荣的感触很大,想到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常常独自在家,他决定以后一有时间就去爷爷奶奶家陪陪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
改思路:多元办学启新途
条条大道通罗马。高中时代,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才,溆浦一中不断寻觅新的办学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于曾经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通过“高考”这一条独木桥进入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在现在的溆浦一中,你不仅能够选择参加高考,还能直接在高中毕业后,去到与该校对接的乌拉尔联邦大学深造。
对于曾经的学生和家长来说,通过“高考”这一条独木桥进入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但是在现在的溆浦一中,你不仅能够选择参加高考,还能直接在高中毕业后,去到与该校对接的乌拉尔联邦大学深造。

吉娜和阿依古丽是溆浦一中“国际实验班”的俄语教师,他们通过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层层选拔后来到该校教学。在与学生们的相处过程中,他们渐渐成了学生们的好老师、好朋友。(伍丹 摄)
乌拉尔联邦大学始建于1730年,由当时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创建。现在的乌拉尔大学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近百个教研室、多个培养方向、上百个培养专业的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学院,并已获得中国教育部认证。同时,它还是俄罗斯实力最强的科研中心之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经济科学领域的研究。
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溆浦一中就积极与中俄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对接,通过多次洽谈和实地考察,5月17日,溆浦一中与乌拉尔联邦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中俄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也正式授牌溆浦一中为“俄罗斯优秀留学生选拔基地”。这是全省第一家与乌拉尔联邦大学签订交流合作协议的中学。2013年,溆浦一中就有4名高二结业的学生到该校就读预科班。今年的9月,第一届中俄国际班在溆浦一中开班。该班班主任米仁忠老师介绍,现就读中俄国际交流班的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也可高中毕业后直接前往乌拉尔联邦大学就读。为了保障师资,中俄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还特意从俄罗斯的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中选拔了两名学习对外俄语的教师前来授课。就读中俄国际班的学生刘冉谈起自己今后去俄罗斯的留学计划显得十分兴奋,“我对俄罗斯的文化一直都很喜欢,现在能学俄语,还有机会去俄罗斯的大学深造,心里特别期待。”
除了出国深造的道路,溆浦一中还鼓励学生发展爱好和特长,通过为他们提供学习发展特长爱好的平台和空间,改变学生和家长们“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通过各自的特长有针对性的选择学校和专业,提高他们的就学率和对自己专业选择的满意度,使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成才。就读高二的李玺同学参加学校社团时和大多同学一样,都出于兴趣爱好,但她发现自己非常适合发展舞蹈特长,于是决心通过努力考取舞蹈学校。和李玺同学有着同样经历的学生还不少,还有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了人生方向。2013年11月,张淑琪同学在省三独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艾懿行、杨荣之同学荣获全国生物能力竞赛三等奖;黄瑾同学在湖南省第35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稿源:中国溆浦网]
[作者:伍丹 邓黎明]
[编辑:周晓鹏]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伍丹 邓黎明
编辑:网站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