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着铲子,拉着板车,手脚麻利地拾起集镇上的垃圾……在统溪河乡,这位胡须花白、衣衫褴褛,腰上围着蛇皮袋的老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向光明----一个有着80岁高龄的老党员,一位本该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的怀化市溆浦县粮食局退休干部。提起他,村民会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向老是世上少有的“怪老头”,而且越老越“怪”。
1955年,19岁的向光明离开统溪河乡沙洲村,长期在粮食部门工作,一直在县粮食局担任财会股长。退休后,向老回到家乡看到一些土地因为没有人种植而荒废后,他不顾子女反对,带着老伴从县城搬回了乡下的老屋,把荒废的农田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在村民眼中,携妻返乡的向老就是田里的“老黄牛”,一年四季都在起早贪黑地耕作。向老还租了几亩地,种上了玉米和水稻,每年生产水稻、玉米6000多斤。他的带动下,统溪河乡沙洲村及相邻的村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田抛荒的现象也少了。
在村民的印象中,向光明总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上世纪60年代,为了抗美援越,向老将“抠”出来的200元钱捐给了国家,甘当“无名英雄”;2006年,得知沙洲村七组孤寡老人舒清生一直没有看上电视,向老拿出种田的血汗钱为他买了台电视,并拉上了有线;2007年,为了解决村民近200亩农田灌溉难题,向老拿出辛苦存下来的2万元,修建了长约500米的水渠;2010年,沙洲村1组的便桥被洪水冲毁,他又匿名捐了多年攒下的10万元钱,为村民修建了一座水泥桥。
除此之外,向老还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每逢统溪河四、九赶集结束,他必到街道上去清扫,无偿为大家倒垃圾,一做就是整整九年。除了义务清扫垃圾,他还免费“承包”了一些村民家的粪便。九年来,向老不知道为村民清扫了多少条阴沟、挑走了多少担大粪、运走了多少车垃圾。从向老那里,笔者还得知一个“秘密”,向老还想为村里再铺一条路。
投票支持请选157号,向光明。
投票地址:
http://archive.wenming.cn/jingtai/sbhr_news/sbhr_zrwl.htm
【感动溆浦人物】向光明:越老越“怪”
向光明
向光明每天都要去田里看护水稻
扛着铲子,拉着板车,手脚麻利地拾起集镇上的垃圾……在溆浦县统溪河乡,这位胡须花白,衣衫褴褛,腰上围着蛇皮袋的老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向光明——一个有着78岁高龄的老党员,一位本该在家安享晚年、享受天伦的县粮食局退休干部。
提起向光明,村民会异口同声地这样评价,“向老”是世上少有的“怪老头”。每每说到“怪”字,村民都会会心一笑,语气中有认可更有钦佩。在他们看来,这位古稀老人越老越“怪”。
退休返乡忙种田
1955年,19岁的向光明离开统溪河乡沙洲村,长期在粮食部门工作,一直在县粮食局担任财会股长。
“看到家乡有些农田荒废,我心很痛。”2005年,退休后的向光明回到家乡时看到一些土地因为没有人种植而荒废后,便产生了回老家种田的想法。这一想法刚一提出,便遭到家人的反对。第二年,向光明不顾子女反对,带着老伴从县城搬回了乡下的老屋,把荒废的农田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
对向光明退休返乡种田的这一举动,除了他的子女,不解的还有沙洲村的村民。“您老都是坐办公室的人,放弃县城的优越生活,退休回老家干嘛还辛苦种田,您又不缺钱用!”面对村民的疑惑不解,向光明总是淡然一笑。
解甲归田,向光明整日埋头于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365天,无论春夏秋冬、烈日冰雪、佳节盛世,他都以田地为乐园,以庄稼为伙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这在沙洲村有目共睹。“大冬天天还没亮,我去学校煮早饭,以为油菜田里是只动物在撺掇,哪知竟是向老一大清早的在种油菜。”在沙洲村1组村民黄欢月眼中,向光明就是田里的“老黄牛”,一年四季都在起早贪黑地耕作。
玉米丰收了
2010年的那场冰灾,整个统溪河乡被冰雪覆盖,阻挡住了村民上山劳作的脚步。大家都围着火炉不愿出门,任凭萝卜、白菜冻坏在菜地里。向光明就一人背着背篓,拿着锄头,弯曲着背,一锄一锄的刨,硬是开辟出了一条上山的路。村里的年轻人说到这都觉得不好意思,没想到七十多岁的老人成了雪地里的“开路人”。
在外向光明忘我劳作,在家妻子将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还将屋前屋后空坪隙地种上了柑橘和瓜菜,围圈喂猪养禽,两口子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有了贤妻的大力支持,向光明还在租来的几亩土地上分别种上了玉米和水稻,每年生产水稻、玉米6000多斤。
在他的带动下,统溪河乡沙洲村及相邻的村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农田抛荒的现象也少了。县粮食局局长周逢感慨地说,“退休后的向老,已将粮食安全融进了骨子里。这种精神可嘉。我们在职的粮食工作者更应该加倍工作,为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攒钱不是为儿女
在村民的印象中,生活中的向老总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现在很少还有人穿补丁衣服,沙洲村也只有向老了”。大家都好奇,向老这么节省,难道他攒钱给儿女?
向老的儿女,都是粮食部门的职工,都因粮企改制下岗。当儿女们向他求助时,向老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得靠自己的勤劳吃饭,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是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在他的鞭策下,儿女们都开始了艰苦创业。
攒钱不是为儿女,对自己又这么“苛刻”,那向老辛辛苦苦地攒钱是为谁?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省吃俭用,一个鸡蛋5分钱做三餐吃。为了抗美援越,他将“抠”出来的200元钱捐给了国家,甘当“无名英雄”。 统溪河乡乡长易春霞一语道破,“向老攒钱,不为儿女、不为自己、为的是人民。”而村里人也是通过三件事,才改变了向老“小气”的这一看法。
2006年,沙洲村七组舒清生老人的儿子和爱人不幸相继去世,留下了他孤单一人。家庭生活比较困难,舒清生一直没有看上电视。向老了解这一情况后,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种田的血汗钱为舒清生买了台电视,并拉上了有线。有了电视作伴,舒清生恢复了往日的笑容。自此村民对向老“小气”的这一看法有了动摇。
2007年,统溪河乡东风村二组村民舒生平家,与沙洲村相邻的1亩多稻田常期因为缺水收成不好。这段水渠因年久失修,水流全都漏到附近的小溪里,从而导致下游近200亩的水田经常无水灌溉。仅占4分稻田的向老竟拿出了辛苦存下来的2万元,修建了长约500米的水渠。看着“滔滔”清水入稻田,村民都对“小气”的向老刮目相看。
向光明捐资十万修建的便民桥
2010年6月,因突降暴雨引发山洪,统溪河沙洲村1组的便桥被洪水冲毁。村里苦于没有资金,便桥无法重建,村民也就只能躺着过河。而今,一座水泥桥让1组的村民走上了“快车道”,这得益于一笔十万元的匿名捐款。经多方位查找、核实,村民才得知捐款的人竟然是每月拿着一千多元退休金、靠着种田养鸡来攒钱的向老。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都震惊了。一下子,“小气”的向老成了村民口中“慈善家”,这座桥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光明桥”。
八年坚持做“小事”
“凭良心做事,靠勤劳吃饭,以奉献为乐,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向光明工作和生活的原则。
说起来,向光明为村民还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每逢统溪河四、九赶集结束,向光明必到街道上去清扫,无偿为大家倒垃圾,这一做就整整八年。“甘蔗摆在我家门口,我收钱,向老义务清扫。每次我都塞钱给他,可他却总是拒绝。”到后来,像贺老三一样,很多村民都习惯了向光明义务清扫的日子,每个人都真心地佩服起了他的这份坚持与好意。
义务清理街道垃圾
这份好意,还化解了村里的不少矛盾。嫁到统溪河的舒友清对这一点感受最深,感触最大。邻居家是统溪河数一数二的饭店,饭店卫生很讲究,可是剩饭剩菜总是或多或少的流到了舒友清家的后空坪,导致她家后院的阴沟老是堵着,臭气熏天,两家人为此有过摩擦,闹过矛盾。向光明知道之后,默默地扛着他的铲子和筲箕,一铲铲的刨,堵得厉害的地方,他硬是用双手将垃圾刨出来。整整三个小时,废水终于顺畅流出去了,后院不臭了,俩家人终于又和睦了。
除了义务清扫垃圾,向光明又免费“承包”了一些村民家的粪便。这些村民因为不再种田,家中又无化粪池,粪池一满,粪便的处理成了“老大难”。每一次,都是向光明挑着两个大大的粪桶,及时出现、及时清理,轻轻地来,轻轻地走。
有了水渠,村里的水稻长势甚好
向光明已经记不清退休八年来为村民清扫了多少条阴沟、挑走了多少担大粪、运走了多少车垃圾。面对笔者的追问,他只是淡淡地说,这些都只是“小事”,不值一提。
采访札记:早有村民提议在“光明桥”边为向老立一块功德碑,却遭到他的极力反对。做这一切的向老到底是为了什么?好奇心使然,笔者便来到了“光明桥”上。一提向老,上到六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簇拥过来,大家对向老除了赞美,都是感激。那一刻,笔者真心觉得再好的功德碑都比不上村民的口碑,比不上他们脸上那灿烂的笑容。
从向老那里,我还得知一个“秘密”:“我还想为村里再铺一条路。”
真心希望向老身体健康,如愿以偿。
来源:红网溆浦站
作者:县文明办
编辑:网站值班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