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军为她改名字
2021-03-23 17:26:33 字号:

溆浦县是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11月27日,红军到达溆浦,在溆浦打土豪、分浮财、宣传革命真理,历时27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红军为老百姓改名字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了84年,讲起这段往事,故事的主人公至今都充满自豪、幸福满满,因为她的名字是红军起的。

1935年6月,溆浦县马田坪乡赵家大院赵克用家一名女婴呱呱坠地,“唉,又是个女孩儿”,家人和亲属都有些不安,他们担心赵克用夫妻会因此吵架,因为妻子已经连续生了三个女儿,这在当时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情况下,男人一般都是不高兴的。然而赵克用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抱着三女儿,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别人家里只有一千金、两千金,而我们家可是有三千金啊!”说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赵克用给这个女婴取名赵重华,跟她的两个姐姐赵自华、赵贵华一样,名字都有一个“华”字,连起来就是寓意她们都要自强自重,富贵荣华。

1935年11月,重华半岁了,贺龙、萧克率领的红军队伍来到溆浦,红军伤员就驻扎在赵家大院。这年冬月初八,天空飘着大雪,贺龙、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红军首长,来到赵家大院看望红军伤病员。其中还有一位女红军,身挂一支驳壳枪,英姿飒爽,态度和蔼。赵克用和大家开玩笑地说:“各位老总,你们逗一逗我的三女儿,如是把她逗笑了,我们革命就会成功。”女红军抱着小重华,用手轻轻捏了捏她粉嫩的下巴,她就咧开嘴开心地笑了起来,重华这一笑,屋里红军首长们也都跟着拍手大笑起来。女红军用双手高高举起重华,大声说道:“中华有希望了!”“中华有希望了!”赵克用激动地说:“好啊,中华有希望了!我三女儿就改名叫中华吧!”

赵中华!从此这个名字伴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胜利,走向繁荣。

这之后,赵中华的母亲每天都会搬张小板凳坐在屋门口,一张一张地翻阅报纸,寻找红军的消息,每每看到有关于红军的报道,她都会语重心长的教导中华:“女儿啊,红军都是好人,你要永远永远念着他们的好!”就这样,赵中华在红色教育的耳濡目染中一步一步长大。

1989年,新中国成立四十年大庆前夕,赵中华作为湖南省优秀教师代表赴京观礼,在京期间,她有幸联系到了萧克将军,萧将军一听说中华来北京了,当即就派警卫员把赵中华接到了家中。他看着当年还在襁褓里的婴儿,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了,欣慰地说:“中华啊,你的名字还是我们一位女红军改的,你知道吗?”

“知道知道,我的父母经常讲起当年‘中华有希望’的情景。”

“时间过得太快了,这一晃就过去了40多年,你那时还只有半岁。你妈妈还好吗?”

“萧将军,我妈还在,身体很好,她老人家常念叨着您,还有王震、关向应将军他们。”

“你妈妈了不起,她心灵手巧,带领村里妇女为红军做布鞋,布鞋做得合脚又暖和。那你父亲呢?”

“父亲去世多年了。”

萧克站起来说:“你父母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吃了不少苦,我永远记得他们夫妇俩!”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1999年,溆浦籍江西萍乡市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李远实回到溆浦,他的父亲是个孤儿,当初是赵克用将他的父亲抚养长大,情同叔侄;同时,他们又都是地下共产党员,革命情谊高于天。李远实一到溆浦,就去看望赵中华,他一走进赵中华的家门,就比划着当年女红军双手举起中华的样子,高声说道:“还记得‘中华有希望’这句话吗?”中华看着门口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同志,他们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只要听到“中华有希望”这句话,中华就知道,是亲人来了,中华的手和李远实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亲人啊,我记得!记得!我永远记得!中华有希望!”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舒巾晏

编辑:夏帆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