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红心向党 礼赞百年|红旗漫卷 党史中的怀化事
2021-07-02 00:01:27 字号:

红心向党 礼赞百年|红旗漫卷 党史中的怀化事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星光闪耀。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怀化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也发生过“通道转兵”等重要历史事件,其中蕴含了许多如“一担皮箩”“钟吉龙与母弟一起当红军”等红色故事。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更加熠熠生辉,成为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通道转兵

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湘江之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兵力折损过半,仅剩下3万多人。

1934年12月9日起,中央红军从湘桂边界的龙胜县、城步县分左、中、右三路开始向通道进发。当天,右翼前锋红一军团二师从城步的长安营进至今通道木脚的木路口地域。10日黄昏,红二师五团攻占通道县城(今县溪镇)。12日,红军各部遵照朱德11日电令集结通道县境和其附近。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改变原定北上湘西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9时30分,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西入贵州“万万火急”的电报。13日,中央红军遵照军委命令,从通道分两路西进。红军突然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战略转兵,这一行动把蒋介石的主力和湘敌大部分兵力远远抛在湖南的西部地区,脱离困境,化险为夷。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的第一次转兵,史称通道转兵。

12月14日,红军攻克黎平。这时,中央军委纵队和红三、五、八军团等部,由双江(今通道县城)、牙屯堡等地到播阳所集结后,经贵州的洪州司到达黎平。18日在周恩来主持下,在黎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议做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通道转兵,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第一次在中央领导层得到比较一致的尊重和响应,不仅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而且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们党在长征途中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

中共麻阳特别支部诞生记

位于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西晃山,一直被麻阳人民称为“父亲山”“英雄山”“福寿山”。大革命时期,在西晃山一带的双合口、盘田、泥溪垅等地方,就演绎了一曲曲以麻阳先辈青年为引领、点燃革命胜利火炬的红色故事。

这批先辈青年怀揣一颗红心、肩负时代使命,是麻阳历史上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血男儿。其中一位领头的青年便是锦和旋风寨人孙家信。1924年2月,正在长沙兑泽中学读书的孙家信经陈佑魁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孙家信经陈佑魁、夏曦两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一批麻阳进步青年,在长沙、常德也陆续加入中国共青团、中国共产党。

1924年8月,刚从长沙兑泽中学毕业的孙家信,受中共湘区执委的直接派遣,从长沙转常德、经辰溪,肩负组织的重任回到了老家麻阳县城,即现在的锦和镇,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教员身份从事共产党组织创建活动。一到锦和,孙家信就立刻着手创建党组织工作。通过培养青年积极分子,成立学生会,发展骨干,谨慎秘密地开展筹建地下党组织活动。11月,孙家信发展了学生龚本清、聂志汉入党,这是在麻阳发展的本地第一批中共党员。12月,经中共湘西区委员会批准,孙家信牵头筹备的“中共麻阳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在他的家里——锦和镇孙家弄正式成立。

中共麻阳特别支部是麻阳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湖南第二个、湘西第一个区域性基层党组织。孙家信担任特别支部书记,龚本清、聂志汉分别担任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后来,特别支部又在学生中发展了郭荣璋等入党。从此,麻阳的革命斗争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一担皮箩的故事

1934年冬天的一个黄昏,通道流源村12岁的杨昌彬和父亲正在家中做饭。突然,一个拄着拐杖,衣衫破烂的年轻人推开门,话没说完,就昏倒在地上。从他帽子上的五角星依稀能辨认出他的红军身份。原来,他是湘江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叫邱显达,22岁,江西瑞金人。

杨昌彬和父亲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于是悄悄地收留了重伤的邱显达。为了不被国民党官兵发现,父子俩每天偷偷上山采药,给邱显达治伤。有一次,父子俩上山采药,一不小心同时滚下山坡。杨昌彬的大腿被石头擦掉了一块皮,满腿是血,他父亲的左手也骨折了。第二天,父子俩又忍着疼痛,继续上山采药。在养伤的日子里,杨昌彬就记住了红军,记住了共产党。

两个多月后,邱显达溃烂的伤口慢慢地愈合了。一天,他握住杨昌彬父子的手深情地说,他要去追赶部队了,没有什么报答他们的,自己以前是篾匠,织一担皮箩做个纪念吧。一个星期后,一担皮箩就织好了。

邱显达走的那天在村口的大树下,给杨昌彬父子连磕了三个响头,哽咽着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说完,就依依不舍地走了。杨昌彬望着阿哥远去的背影,泣不成声,大声喊道:“阿哥,你一定要回来!”

多少年来,杨昌彬一直珍藏着这担皮箩。每当看到皮箩,往事涌上心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常说:“留住皮箩,就留住了红军精神,留住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留住了侗乡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

一盏马灯的故事

红军长征还没有进入通道前,国民党军队就到处造谣红军,当芋头村侗族村民一听说红军要来,就都躲到大山里去了。只有一个叫杨再能的小伙子,因为身手好、胆子大,悄悄留在寨中观察情况。

村寨里几乎全部锁门闭户,红军战士们就在侗寨鼓楼、凉亭、风雨桥和屋檐下歇歇脚。偶有几间没来得及关门的房子,红军进去用米、用柴,都会留下银元,绝不白拿。杨再能一一看在眼里,他觉得红军是不一样的队伍。于是,小心翼翼地走出来,朝自己家走去。一位红军战士叫住了他,和气地让他帮忙带路去贵州,杨再能望了望红军战士,见他诚恳的样子,点了点头,答应了。

当时,红军要翻越的是芋头界最高的一座大山——太平山,海拔1000多米,行走十分艰难。杨再能看到挑担的红军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主动要了一副担子挑上,一直把红军送到几十里外的黄门冲。这时夜幕降临,杨再能准备返程回家。红军排长不放心,就送给他一盏小马灯和一些防身的物件。见杨再能不要硬是把小马灯塞到他的手里。

回到家里已经是深夜。第二天早上,杨再能上山,跟大伙儿讲了红军的故事,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回到寨中。

就在这一天,又有一批红军队伍来到芋头侗寨。村民们纷纷把大米、红薯等食物送给红军吃。杨再能还组织一批村民,提着这盏小马灯,又把红军一批批送过了太平山……

从此,杨再能把这盏小马灯挂在自家的屋梁上。后来,杨再能的小儿子杨正益17岁报名参军,孙子杨标在18岁那年,也参军入伍,成了杨家的第二代军人。2008年,杨标退伍回乡后,经常到通道转兵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红军长征过通道的历史,讲这盏小马灯的故事。

一双布鞋与两块银元

1935年冬天,红军进入溆浦。那年,田真夫的奶奶和祖父在县城靠磨豆腐摆摊为生。

红军进城后的第二天早上,两个挑着箩筐的红军在街上看到田真夫奶奶(以下称田奶奶)的豆腐摊。面对陌生的红军,田奶奶刚开始有些害怕,但没想到自己说了个价钱,两个红军便把所有的豆腐全买了去。以后每天田奶奶早上摆豆腐摊,便会碰到红军来买,一来二去,便和他们熟悉了。特别是那位小红军,田奶奶看到他小,只有十四五岁,一张娃娃脸,便常给他些小零食。时间久了,小红军渐渐把田奶奶当成自己家一样,主动帮家里干活。喊田真夫奶奶叫“田妈妈”,并主动告诉田奶奶,自己是江西人,姓李。

有一天,小李红军悄悄告诉田真夫奶奶他们要离开溆浦。田真夫奶奶决定给红军儿子送一样东西,可是家里也没有什么可送的,她突然看到祖父挂在门后的一双布鞋,对,给红军儿子做一双布鞋!

田奶奶从得到消息开始便什么事也不做了,专心致志地为红军儿子做鞋。为了让鞋底结实防潮,她特意在里面铺了棕皮;为了让鞋子好看,她是思忖了又思忖;为了让儿子穿着暖和,面上还专门垫了棉花……纳鞋底时磨了许多的泡,出血了,田奶奶也顾不上,一直忙到鸡叫的时候,终于做好了一双崭新的布鞋。

刚想上床休息,就听到门外有人小声而急骤地喊田妈妈!开门只见小红军全副武装,离别前特意过来告别,田奶奶急急忙忙取来一袋子糯米糍粑和新布鞋,含泪递给自己的红军儿子。红军小李接过新布鞋,看到鞋底上点点滴滴的血迹,再看到田奶奶受伤的手,也流泪了,从怀里掏出两块银元硬塞给奶奶便消失在了雨中……

很多年过去,红军儿子送给田奶奶的两块银元,她一直舍不得用,她用红布包括得严严实实的,很多年后,田奶奶也一直和后辈们念叨着这些旧事,念叨她的红军儿子!

钟吉龙与母弟同当红军

1911年,钟吉龙出生于沅陵县大窝坪(今大合坪乡)一个贫苦白族家庭。1934年末至1935年初,红二、六军团进驻与永顺大庸交界的沅陵西北部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

贺龙、萧克将军主力驻扎在火场乡,司令部设火场乡中村二房头,形成了以火场、七甲溪、大窝坪等为中心的新根据地。1934年12月,红十七团团长范春生率军驻扎在大合坪乡茶溪,23岁的青年农民钟吉龙看到红军一心一意为贫苦百姓办事,就找到红军驻地,要求加入红军队伍。经批准编入红二军团,当上了一名红军战士。他的弟弟钟吉茂见哥哥当了红军,便也赶到大庸参加了红军。这时,担任大合坪乡苏维埃政府财粮委员的钟吉龙的母亲杨梅妹,见两个儿子都参加了红军,随后也追至部队,要求参加红军,成为沅陵本地加入红军队伍中两名女红军之一,一家母子三人同时当红军,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扩红运动。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完成策应中央红军转移的任务后,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湘西桑植出发开始长征。钟吉龙母子三人也随红二军团部队走上长征之路……

众乡亲助红军抢渡沅水

1935年12月27日(农历十二月初二),红二、六军团约2万名将士分两路由会同县暂板、马鞍山先后进入黔阳县(今洪江市)托口、江西街。

红六军团前卫部队于上午11时左右进入江西街。他们一面派出先锋排30余人,迅即飞舟渡江,登上沅水北岸的两个山头,居高临下,控制南岸,警卫后续部队渡江,一面派出宣传队,在街道两边的墙壁上书写“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标语,并在沙滩上架起宣传台。 红军还把两个民愤极大的保长就地镇压,并将抄没土豪劣绅的财产、衣物分给贫苦工农,用事实告诉群众,红军是打土豪救穷人的。

同时,红军到河边察看地形,研究大部队渡河方案。他们见河里停留的船只甚少,靠觅船划渡,将会耽误时间,造成被动,但万寿宫码头至对河岩山脚一段河水流速缓慢,江面平静,并停有大量木牌,当即决定在此架设浮桥。

听说红军要架浮桥过江,江西街百多名工农冒着凛冽寒风和红军并肩苦干,并踊跃献出木料、门板,抢架浮桥。一些不识水性、不会划排的群众,就搬运门板、铺在排上。门板不够用,许多群众就主动献出木板方料等物料。时值严冬,又下着毛毛细雨,寒风刺骨,河水冰冷,但河面上架浮桥的红军战士和工农群众,都卷衣扎袖,干得热火朝天。

在群众的配合下,不到半天时间,就利用江面上停放的木排及船只,架设好了由万寿宫码头到对岸白岩山脚横跨沅水的半月形浮桥。28日(农历十二月初三)下午,红六军团全体将士顺利通过浮桥渡过沅水。

红军来到富家团

1935年冬天,红军来到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镇富家团村的瓮留院子,住在田志克家里,那年他五岁。

红军在田志克家一间空房开了铺,隔壁他三伯的堂屋也住满了人。当时田志克家的堂屋没有装修,是开口屋,很冷。灶屋有两口大锅,红军就先煮夜饭,没有油炒菜,就用煮饭的米汤煮了一锅烂青菜,田志克喊肚子饿,向妈妈要饭吃,红军便让田志克与他们一起吃了一顿烂菜饭。

红军在田志克家住下后,他们从外面挑来谷子,利用院子里的土笍子、石臼加工大米,笍出来的大米带有很多谷头子,他们不会筛,田志克妈妈和院子里的几个妇女就帮红军筛米,筛出的谷头子就当作报酬送给了筛米的人。妈妈除了帮红军加工大米,有时又给红军送青菜,红军对田志克一家及周边群众都很好。

田志梁是田志克院子里最穷的一个青年小伙子,他生于光绪三年,父母双亡,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住一间破屋,没有一分田地,靠打零工和帮老板挑货赶集度日。红军来的那天,他正在河边双岩塘挑货去冷水铺,看见集上来了红军,因有一小分队红军要到富家团来,他就带上这些红军到富家团,把他们安排在上寨、下寨高阁埌后,就带了10多个人住到了瓮留自家院子。在与红军接触的那些日子,田志梁越干越有劲,还帮红军去冷水铺、富溪屯、夏家寨传递信息。

后来,田志梁便参加了红军,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中共怀化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 记者 向文娟 通讯员 林其君 杨慧 整理)

来源: 怀化新闻网

编辑:宋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