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党史天天播》
今天推出
《两盏马灯的故事》
↓↓↓
讲述者 县委保密办主任 杨丽娜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县委保密办主任杨丽娜来到我们录音间,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杨主任您好!
杨丽娜: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党史天天播,今天我来讲,我是杨丽娜。在我县的龙潭镇,如今还保留着两盏特殊的马灯,被当地人代代流传。不是因为这两盏马灯的构造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这两盏马灯的主人赫赫有名,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两员虎将、红军长征过龙潭的两位红军将领--萧克和王震。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两盏马灯背后的故事。
1935 年冬月,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带领队伍经过龙潭,住进了向氏宗祠。为了方便萧克将军夜间出行,当时的向氏族长向泽余主动给萧克将军送来了一盏马灯。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其作用相当于手电筒。萧克接过马灯如获至宝,他动情地对向泽余说:“向家祠堂不愧是向警予劝学讲学之地,对我们红军这么热情。如有向姓子弟愿意当红军的,我们全部接受。”
离开向氏宗祠时,萧克与向氏族人依依惜别,并将马灯交还给了向氏族人。他说:“我们的队伍只是暂时离开这里,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还会回来的。”那天,跟着萧克一起离开龙潭的还有听过向警予讲学的向基初等二十多名向氏青年,他们跟随萧克当了红军,投身救国救民的战场。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向泽余老人在临终前还不忘交待族人三件事:一是不能忘了向警予同志到我们向家劝学讲学的故事;二是不能废了我们向姓捐资助学的好传统;第三就是不能丢了萧克将军用过的那盏马灯。
1935年冬月的一个夜晚,王震率一大队人马来到龙潭镇的阳雀坡。为了不惊扰村民,红军战士把马拴在黎明桥的木柱上,找来竹叶与树叶喂马,以免马饥饿发出吼声,王震则率红军将士和衣露宿在将军岩边和黎明桥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阳雀坡的百姓便发现村里来了红军。两位见过风雨的长者主动探问红军的来由,他们便是株木村原支书王身成的父亲和阳雀坡王喜明的祖父。王震在与两位长者的交流中得知,阳雀坡大都是王姓人,王震便讲起了“三槐堂”的历史典故。两位长者一听“三槐堂”,便猜测眼前的这位将军也姓王。王震高兴地说道:“三槐堂’是我们王姓人的堂号,也是我们王姓人的荣光。天下王姓是一家,天下穷人也是一家,今天碰上家门了,幸会幸会。”二老立马把王震带去的人马接回家,热情接待,王震便住进了阳雀坡的五号院。虽然只在五号院住了两晚,可王震用过的那盏马灯却被细心的王氏族人保护流传了下来。
如今,萧克用过的那盏马灯存放在龙潭镇向家冲村向氏宗祠,王震用过的那盏马灯存放在阳雀坡村五号院内,静静地见证着世代的变迁,守望着龙潭人们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党史故事我就讲到这里,我是杨丽娜,谢谢大家收听。
主持人:谢谢杨主任的分享。两盏马灯,是龙潭的红色记忆,是龙潭的革命文物;两盏马灯,是龙潭人的传家宝,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到现如今,这两盏马灯又成为勇敢智慧的龙潭人响应习近平主席号召,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光明之灯。
杨丽娜:没错,黑暗之中光明就是希望。这两盏马灯如同中国革命的灯光照亮了龙潭这块红色沃土的夜空,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抗日烽火中的艰苦探索,象征着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
主持人:谢谢您来到我们的录音间讲党史故事,接下来请推荐一首红色歌曲和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杨丽娜:好的,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由李丹阳演唱的《军民团结一家亲》,希望大家喜欢。
主持人:谢谢推荐,也感谢您来到我们录音间做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红色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
【音乐】《军民团结一家亲》
主持人: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为您带来的《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本期栏目已经播送完了,制作戴伟,责任编辑周树华,监制刘达,总监制陈勇,更多资讯请关注红网溆浦站、溆说手机APP视听广播栏目。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溆浦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向茂文
本文链接:https://wap.xpnews.net/content/2021/12/08/1053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