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党史天天播》
今天推出
《核物理学家于敏的故事》
↓↓↓
讲述者 县邮政局两丫坪营业所支局经理 钟丽萍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县邮政局两丫坪营业所支局经理钟丽萍同志来到我们录音间,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钟经理您好!
钟丽萍: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党史天天播,今天我来讲,我是钟丽萍。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颁奖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万众瞩目下,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也就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也是于敏第一次在公众前露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深藏功名的核物理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的故事。
1926年8月,于敏出生于天津。他从小聪明好学,成功考取北京大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于敏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看中,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现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喜欢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从钱三强坚毅的眼神中,于敏立刻明白,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也要尽快进行。对此,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因为一向沉默的他钟情于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也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他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可是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艰苦卓绝的“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终于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而于敏和同事们都甘之若饴。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当有人称他为“中国氢弹之父”时,于敏并不接受。在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于敏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3岁。今天的党史故事我就讲到这里,我是钟丽萍,谢谢大家收听。
主持人:谢谢钟经理的分享。28载隐姓埋名,28载潜心研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在于敏那一代人的身上有一种共性,就是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
钟丽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烙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像于敏一样,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相融相通,才能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主持人:谢谢您来到我们的录音间讲述党史故事。接下来请推荐一首红色歌曲和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钟丽萍:好的,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阎维文演唱的《祖国在我心中》,希望大家喜欢。
主持人:谢谢推荐,也感谢您来到我们录音间做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红色歌曲《祖国在我心中》。
【音乐】《祖国在我心中》
主持人: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为您带来的《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本期栏目已经播送完了,制作戴伟,责任编辑周树华,监制刘达,总监制陈勇,更多资讯请关注红网溆浦站、溆说手机APP视听广播栏目。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溆浦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向茂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xpnews.net/content/2021/12/13/1054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