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党史天天播》
今天推出
《南泥湾精神》
↓↓↓
讲述者县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陈妍霞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县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妍霞同志来到我们录音间,为大家讲述党史故事。陈主任您好!
陈妍霞: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党史天天播,今天我来讲,我是陈妍霞,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南泥湾精神。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随着歌曲《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南泥湾精神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941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侵华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和“清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经济尤为困难。“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初进南泥湾,没地方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简陋的帐篷,露宿山林野谷;没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没鞋穿,动手编织草鞋;开荒的工具不够用,就找废铁自己造……在曾经的荒芜之地,三五九旅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涌现出了许多“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有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用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厘,人称‘气死牛’——一头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地26万亩,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战天斗地开垦南泥湾,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收获的不仅是粮食等物质产品,更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
南泥湾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历史将它谱成一首能唤起人们精神共鸣、传唱不衰的歌曲,一种精神的象征。这里奏响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一曲凯歌。今天的党史故事我就讲到这里,我是陈妍霞,谢谢大家收听。
主持人:“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如今,这首扣人心弦的歌曲在绵延不断的沟壑间传唱,一代代南泥湾人主动接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扛起新时代的老镢头,成为南泥湾精神的传播者、见证者、传承者。
陈妍霞: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弘扬南泥湾精神,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主持人:谢谢您来到我们的录音间讲党史故事,请推荐一首红色歌曲和听众朋友们一起分享吧。
陈妍霞:好的,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首李谷一演唱的《南泥湾》,希望大家喜欢。
主持人:感谢您的推荐,也感谢您来到我们录音间做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红色歌曲《南泥湾》。
主持人:这里是溆浦人民广播电台FM104.7溆浦之声,为您带来的《党史天天播》栏目,我是主持人舒秦,本期栏目已经播送完了,制作戴伟,责任编辑周树华,监制刘达,总监制陈勇,更多资讯请关注红网溆浦站、溆说手机APP视听广播栏目。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溆浦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向茂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xpnews.net/content/2021/12/20/1063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