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6年,44岁的屈原被顷襄王驱逐京城,放逐江南,没有指定具体的放逐之地,他完全可以自由选择江南的名山大川和风光名胜作为自已的流放之地,但屈原偏偏舍近求远,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湘西溆浦作为自己流放的栖身之地,在溆浦一住就是16年,写下《离骚》《天问》《九歌》《涉江》等25首传颂千古的伟大诗篇,在溆浦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华丽转身,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流放之地的溆浦最终成了屈原的诗和远方。屈原也在溆浦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公元前278年,京城郢都被秦军围困,62岁的屈原才离溆北上,到达汨罗后,京城被秦军攻破,屈原悲愤之极,投江自沉,以身殉国。
一、不羡高宅,宁住山洞
屈原到达溆浦时,古城已初具规模,他完全可以住在城里的高楼大院里,可他却住在城外山坡上一个木棚里。后来发现对面大山脚下的明月洞,便不顾仆从等人的劝阻,执意要搬到明月洞。
明月洞实为一百多米长的三面封闭的小峡谷,下开上阖,仰视天光,仿如一弯明月,故称明月洞。峡谷尽头左侧崖壁的凹陷处有座火神庙。峡谷崖壁上长满了兰花芷草等香花美草,附近山坡上,溪水边,兰花芷草、芙蓉菖蒲、香蒿艾叶、芳草嘉木,随处可见,天生洁癖爱美的屈原觉得住在此地,远离污臭恶小,亲近香花美草,高雅有趣,体现自已的志向。有时采摘江离、芷草和秋菊,织成花圈戴在头上。采摘秋兰,结成素佩挂在身上。
峡谷的尽头有个三级小瀑布,在底下形成一个小水潭,屈原称之为“洗心池”。屈原每天早上都要在洗心池边照照镜子,灌缨洗心,时时警惕自己。《离骚》《天问》《九歌》《涉江》等25首传颂千古的伟大诗篇,便在这里连连问世。
湖南卫视的记者大为感叹:明月洞是大自然提供给屈原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工作室。
屈原在写描绘溆浦的《涉江》一诗明白表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表明要在明月洞终其一生的决心。
[舒新宇:中国屈原学会理事,溆浦屈原学会会长。]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舒新宇
编辑:米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xpnews.net/content/2022/05/31/1133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