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中国行 | 追溯百年古建筑的风雨沧桑——黄茅园镇万寿桥: 传袭久远 安如磐石
2024-08-29 15:43:46 字号:

文化中国行 | 追溯百年古建筑的风雨沧桑——黄茅园镇万寿桥: 传袭久远 安如磐石

微信图片_20240829123639.png

溆浦融媒讯(记者 龙欢 肖孝礼 通讯员 罗宏)在溆浦县黄茅园镇湾潭村,东西横跨一座名为“万寿桥”的风雨桥。此桥贯通邵阳、隆回、洪江、怀化的交通要道,人们在此避雨、乘凉、谈古论今。它既是湾潭村村民徒步去往龙潭、邵阳洞口等地的必经通道,也是联通着桥两岸百姓的“沟通桥梁”,它承载着三百余年的历史使命,精妙绝伦,时代久远,安如磐石。

万2.png

万寿桥原名画桥,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石拱木廊重檐风雨桥,始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曾为人们生活出行、生产劳动、古时经商贸易流动、助近周边地区溆浦、洞口、山门等地,为湾潭和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这座桥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风格著称,还因其丰富的历史背景而备受关注。自明朝崇祯年间建立以来,万寿桥经历了多次维修和重建,其中包括在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及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等年代的维修工作,这些维修记录见证了万寿桥的坚韧与历史价值。1989年8月,万寿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确认了其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性,2004年9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桥1.png

万8.png

记者走进黄茅园镇湾潭村万寿桥进行探访,这座古桥在设计和建筑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桥长59.8米,宽4米,高45米,桥廊排列二十四扇,石拱木廊重檐风雨桥的设计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桥亭为小青瓦硬山顶,两端建歇山顶龙脊门坊,枋檐下施为如意斗拱,桥亭中部置高约4米的重檐六角攒尖顶的塔阁,内阁“清风明月”,外阁 “飞阁流丹”八个大字古朴典雅,苍劲有力,阁内藻井上有山水、花卉、鸟兽等彩绘,其造型别致,雄伟壮观。

万9.png

万寿桥不仅是工程技术上的杰作,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1935年,贺龙、肖克率领的工农红军红二军团曾踏桥而过,1945年抗日战争湘西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大部后勤物资及伤员也是经此运送。万寿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了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和红色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同时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因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已成为龙潭辖区机关单位、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万6.png

据湾潭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物,湾潭村村民自发募捐,并争得有关部门支持,共同与相关部门于1990年初进行第七次复修,在2006年、2020年先后又经历了第八次和第九次复修,在县文旅部门指导下费时百日,工程告竣,古桥再现当年风姿,目前为我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雨桥。

为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分管部门聘请了文物保护员,制定了文物保护规章制度,配齐了消防器材,定期进行安全巡查,确保万寿桥的安全,在2024年文旅部门将万寿桥与另外三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捆绑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等待省局部门的审核批示当中。

万7.png

当地村民易显模告诉记者,过去和现在的万寿桥没什么差别,至今还保存着原有的样貌,现已成为村里人们劳作之后、饭后之余的休闲场所,他们在这里遮风挡雨、避凉消暑,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说不完的情,也造福了这里的世世代代,为这里的人们出行带了极大的便利,万寿桥的通行还顺势将文旅资源串联成线,并有效缓解了当地集镇交通压力,对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飞跃发展,在交通畅通的今天,万寿桥的实用功能已不及当年,但他古老而精妙绝伦的造桥工艺,却如无价珍宝,历久弥新,习习生辉。如今的万寿桥在一代代湾潭人的精心呵护下,已成为我县古典桥亭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

落点于细处,一座小桥、一个村庄、折射出了它的温度与厚度,它们依然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与文化的价值,在此,我们呼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村民们共同努力,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那份淡淡的乡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万寿桥的故事得以永续流传。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欢

编辑:米娜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