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融媒讯(记者 龙欢)溆浦县辰河目连戏,有着中国戏曲的“活化石”之称,《辰河目连戏》2006年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辰河目连戏共有曲牌203支,锣鼓曲牌73支,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剧目组合庞大,俗称“四十八本目连戏”。
辰河目连戏《五郎出家》
溆浦是辰河目连戏盛行的地方,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艺人。辰河目连戏的代表剧目是《目连传》,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将剧目的范围扩大,将《前目连》《梁传》《香山》以及称为“花目连”的一系列剧目也纳入到其中,形成了庞大的剧目组合。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目连戏以其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淀深厚的音乐素材及情景交融、观演互动的演出场面,在民间盛演不衰。
辰河目连戏“00后”传承人
为做好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工作,2016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抢救性保护工作,2017年县文化旅游局、县人社局、县职业中专联合招收30名“00后”传承人,在县职业中专开设了“非遗班”,作为传承人和骨干力量重点培养,每天统一组织进行吊嗓训练、基本功训练、理论知识学习等。三年的时光,学员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日益积累着唱念做打的功夫和表演经验。2021年,学员们毕业已成长为今天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工作岗位的传承人。如今的他们已成为辰河戏曲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担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
方晓慧对学员们进行言传身教,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水平
现如今,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聘请了国家二级导演方晓慧对学员们进行言传身教,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专业教学工作方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侧重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进一步培养、提升学员的创造力和分析领悟能力。学员在学习之后,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提升自身专业的艺术技能。
《五女拜寿》排练现场
据市艺术馆副教研员国家二级导演方老师介绍,辰河目连戏唱腔优美,很有韵味,为了掌握辰河目连戏的表演要领,每天早上,就会带着这群“00后”学员在台上进行训练,这批“00后”学员大都对辰河目连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让她看到了传承的希望。目前正在排演一部新剧目《五女拜寿》,剧目整个剧情通过杨家的荣辱沉浮,展现了世间的炎凉冷暖,以及忠孝仁义的重要性。这里面不光展现了孝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一些人性的问题。
戏曲进乡村展演
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改革发展,不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传承,更让文化惠民工作的落实得到了有效保障。以传统戏和创作节目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活动,足迹遍布全县 25 个乡镇 200 多个村,通过送戏进景区,有力助推了旅游景区建设,促进了文旅融合快速发展。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辰河目连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溆浦县地方传统戏曲,深受广大群众喜欢,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旅部门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经费保障,县委县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辰河目连戏的编排展演。二是人才保障,2018年我县在县职业中专举办了辰河目连戏非遗传承班,毕业后这批年轻的学员专门从事目连戏的表演工作,实现了后继有人。三是制度保障,辰河目连戏是溆浦县送戏下乡的必演节目,全年在各个乡镇展演200余场次,目连戏下乡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制度。
展演基地
记者来到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演出展演基地,据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老师介绍,自从1997年演出基地创办以来,前来观演的群众座无虚席,这里每天都会上演不同的戏剧,尤其深受广大老年人的喜爱,他们不仅能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还能每天在舞台上看到精彩戏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我退休以后基本每天都在看,特别现在看到的年轻人戏演得好,唱得好,快赶上了老一辈的传统艺人,也给我们老年人带来了娱乐生活的享受,我很高兴,让我看到新一代传承的力量。”观众向志都高兴地说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表示,辰河目连戏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自这个传统戏开放出来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让这个文化有一个“活态”的传承阵地,能够在活生生的现场来展现和演出,要传承和发扬好辰河目连戏,青年演员更要下大的功夫,用大的力气,花大的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演出技艺,可以利用我们这些音乐等元素去创新一些现代的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作为非遗传承人,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唱响时代旋律,从而创作优秀的文艺戏曲作品,打造知名地方戏曲品牌,以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积极挖掘本土戏曲文化基因,用传承把文化“留下来”“唱出来”“舞起来”,让“辰河目连戏”走进万家,绽放光彩。
来源:溆浦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欢
编辑:米娜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